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1053篇
科学研究   5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出鲜明的意象,驾驭着丰富的辞汇,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尽情驰骋。并让我们随着跌岩起伏纵横有度的构架,曲直急缓铿锵有力的音调,进入了美妙绝伦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2.
先秦历史散和诸子散安排人物意象各有特点,历史散重于抒写母亲意象、子孝母,母爱子;诸子散重于抒写父亲意象:子孝父,父爱子。母亲意象在传沿过程中发扬光大,而父亲意象发展则相对迟滞。  相似文献   
103.
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1921-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而且也是西方著名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和美学理论(Archetype criticism),为整个世界的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方文论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镜子是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型,运用原型批评对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和镜子两个重要的物象进行分析则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4.
陶渊明爱菊,赏其色、香、节、用,可称为菊花知己。陶渊明重阳赏菊饮酒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民俗中重要组成。而陶渊明诗中之菊更是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甚至与自然大道联结为一体。陶渊明赏菊的多个侧面,给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5.
李白酷爱月亮,月亮伴随他终身。在他的诗歌中,以月亮为题材的诗占相当比重。他不仅视月亮为最美的物象,还视之为最亲近的物象。明月是他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生的伴侣。  相似文献   
106.
陶渊明爱菊,赏其色、香、节、用,可称为菊花知己。陶渊明重阳赏菊饮酒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民俗中重要组成。而陶渊明诗中之菊更是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甚至与自然大道联结为一体。陶渊明赏菊的多个侧面,给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在美国猫鼠游戏模式影视中,某个被塑造的具体的警察或罪犯的人物形象是传统中警察与罪犯人物形象之间发生了一种错位而形成的。这种形象错位主要是通过反派人物正面化和正派人物反面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8.
传统中国文化作品充满了对农民负面形象的构建,而1995—2000年问赵本山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连续推出的六个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喜剧小品却从正面入手,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形象的阳光面,重塑了一系列正面的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化作品中独树一帜。这些小品中突出的语言和文化策略——幽默、依附性、颠覆性和对农民生活的美化也使我们对中国农民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9.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悲哀,有游子思妇间“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的凄凉,但李泽厚先生说他从中得到的感受是“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只是一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此中原因主要是诗句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语词或意象的指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歌者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它体现了先民的宇宙生命观及传统思维模式。笔者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来探讨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