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62篇
  免费   642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教育   15255篇
科学研究   5224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527篇
综合类   818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56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564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378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490篇
  2015年   557篇
  2014年   1181篇
  2013年   1483篇
  2012年   1960篇
  2011年   1890篇
  2010年   1433篇
  2009年   1361篇
  2008年   1555篇
  2007年   1866篇
  2006年   1801篇
  2005年   1556篇
  2004年   1184篇
  2003年   1146篇
  2002年   949篇
  2001年   782篇
  2000年   431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与最终归属,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32.
清代赋论提出了赋家的道德、学问、艺术修养与赋品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人品与赋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背反的,需要针对特定作家作品具体分析。强调“要作风雅之赋,先作风雅之人”,“赋的根柢工夫,不在赋内而在赋外”。在艺术修养方面,提出了“清秀、洒脱、庄雅、古致”四种审美品格,对古理论家姚鼐的“阳刚阴柔”之说,有所补充。研究清代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作的品格”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学理论批评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艺学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33.
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丰富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以诚实守信为灵魂,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以常规活动为基石,挖掘思想道德建设的生长点;以爱心教育为纽带,找准思想道德建设的升华点.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4.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但在工作性质上却有着本质区别,它们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有效地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35.
纳撒尼尔·霍桑的著名小说《红字》自 185 0年问世以来 ,无疑取得了很大成功。霍桑生活的时代 ,正值美国历史上清教主义盛行的时代 ,因而清教主义思想在这一小说中有所体现。本文旨在分析清教思想在白兰和珠儿关系上的体现 ,提出白兰和珠儿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白兰的道德升华过程就是对珠儿的抚养过程。白兰正是在对珠儿的抚养过程中 ,实现了自己从“通奸”向“天使”的转变。与此同时 ,珠儿的象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是变化的 ,这变化是同白兰的道德升华过程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236.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素质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特征,探讨了新时代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37.
人类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 ,上网成了青年学生的一项重要活动和爱好 ,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38.
新时期诚信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是确保诚信道德建设目标实现的关键。新时期诚信道德建设应坚持诚信道德教育与纪律、法律制约的统一 ,坚持干部道德实践与群众道德实践的统一 ,坚持诚信道德建设横向与纵向信任结构相统一 ,坚持诚信道德要求先进性与广泛性、奉献与回报的统一。  相似文献   
23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icroanalysis of how a group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deals with research evidence in their work. Based on analysis of a group of Norwegian teachers’ interactions over issu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search-based knowledge, we find that teachers’ representation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articularly center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ng perceived as circular, ‘polyphonic’, and a matter of accommodation to their experience-based knowledge. These metaphors also shed light upon the dilemmas that arise when research evidence meets teachers’ more contextual knowledge. We conclude that teachers’ practice-based evidence may take new forms with an increased policy focus on research-based evidence, as well as bringing forth challenges for teacher work and professionalism.  相似文献   
240.
本文介绍潍坊教育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 ,积极开展省级课改实验区中小学校长新课程通识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对于启动本市四个省级课改实验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