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8919篇
科学研究   62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87篇
综合类   502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560篇
  2012年   817篇
  2011年   761篇
  2010年   607篇
  2009年   559篇
  2008年   698篇
  2007年   935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807篇
  2004年   615篇
  2003年   627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教育质量状况决定了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文章拟从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培养创新意识三个方面,阐述历史文化课与中职素质教育内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2.
在国际化、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多样化、信息化和重视人格化等教育改革“五项原则”指导下,日本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呈现出重视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眼学生“生存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重视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等特点。  相似文献   
43.
市民社会和市民人性是不断发展的。它经过了古希腊罗马的道德人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人时代,现在正走向整合二的新阶段。与人相应,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必须把握这一趋势,将道德人和经济人分别安排在民商事组织层面和民商事行为层面,从而维护市民人性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44.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45.
从自然的生物钟现象入手,根据生物钟的类型与意义,讨论了全球变化对生物钟的影响以及人为改变生物钟的后果,提出了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生物钟的观点。  相似文献   
46.
笔者结合几年的德育工作实践,认为:完善的制度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但企业道德风险的大量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阻碍力量。我们必须以树立良好企业道德为根本方法来逐步化解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各种道德风险,不断推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8.
“劳作教育”是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劳作学校是实施其“劳作教育”的机构。职业的训练、职业训练的伦理化和共同团体的伦理化是劳作学校的三个基本任务。凯兴斯泰纳关于这三者的精辟见解,对我国职业学校开发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德育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9.
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可接受度,是高校德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对大学生德育理解的偏失和错位,道德的世俗化和多元化,德育的教育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德育的可接受度。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构建合理的德育目标体系和健全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50.
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在健全的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型期社会的无序现象无疑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亚失范、或“失范”的诱发因素,但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对人格品质教育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状况忧的内在因素。高校德育要摆脱自身的困境,改变“不作为”的状况,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把倾斜点放在人格品质的培养上,这不仅是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