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4篇
教育   1468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翻译人人都在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好。翻译成果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翻译功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翻译素养。而诗歌的翻译在这一方面对译者的要求更是加深了一步,要成功地翻译出一部出色的诗歌,首先就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程度,其次就看译者对信达雅的深化程度,既对诗歌的"意美","形美","音美"的达成程度。我们在做翻译时,应在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化",将信达雅作为基本要求去努力实现,而将化境作为最高标准去追求,从中提高自身的翻译涵养。  相似文献   
992.
爱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歌中对爱情的吟唱回旋往复,不绝如缕。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爱情诗感情基调和表现手法却有着不同的风貌。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来探讨,发现他们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而造就了诗歌相似的创作背景和他们对爱情共同的执着与热望,以及在表达爱情上委婉与直白的不同手法所造成的诗歌意象的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993.
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内容上的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最凸显地体现在这里。具体地说,“曹公古直”,其诗绝少华关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古代技术范畴在语用上表现出成事与成诗的双重指向,物性技术被设定为人通达其诗意栖居的路径,技术与诗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由此被历史地建构起来,诗主技次的基本格局,以及和谐的技、诗关系者由此得到生成。中国古人对于世界诗性的价值认识,也在技术范畴的这种语用中得到充分地展示。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在中国学术研究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在广泛搜集和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中国古代咏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其重要成果与不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概括,以期能对21世纪的中国古代咏史诗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96.
在神话传承的过程中,传统文入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神话思维的承袭,还是对神话母题的解析与重构,其间,传统文人都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使命。但是,延至唐宋时期,传统文人不再斤斤于原生态神话及其变种的转述,而更多地着眼于与神话相关联的思维方式的表露及仙话的开掘,明显地表现出以仙话替代神话的倾向。正是文人的这种创新精神,给神话注入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开启了神话演变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997.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运用系统论观点对诗歌中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诗歌中元素、系统和环境间的三组关系的探讨,阐述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999.
黄帝的"东园",有凤没身居之.汉宣帝的杜陵,非但曾被称为"东园",也有凤十一集之的传闻.而葬有曹丕与司马懿的首阳山,在阮籍看来,却是一个"凤翔过而不集,鸣枭群而并栖"的所在.阮籍在其咏怀诗中,正是以"东园"隐喻皇家陵园.本文作者认为,理解<咏怀诗·其三>首二句的关键,不在以"嘉树"之喻曹爽;而在以"季孙氏"喻曹魏政权.而此时的曹魏政权在阮籍心中,只是一座已经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的陵墓.  相似文献   
1000.
六言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较特殊的一体 ,受前代六言诗句的直接启发 ,以及作家对新诗体的探索与尝试 ,它滥觞于先秦 ,发生于西汉而完成于魏晋南北朝。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形成的原因 ,对于古代诗体流变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