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教育   4592篇
科学研究   278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59篇
综合类   308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1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 ,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性意义 ,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特色。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文本分析 ,不应局限于宗教角度 ,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912.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13.
张炫 《教育科学》2012,28(4):57-61
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培养目标偏执、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失衡、教育方式单一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流弊,致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滑坡,难以适应社会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诉求。要扭转与摆脱这种困境,需精准定位教育目标,倡导并培育全面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音乐师资;摒弃陈旧教育理念,彰显音乐教学的人本价值取向;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整合的音乐教材体系;探索多元、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愿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14.
朱敬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0):75-76,90
各大高校为丰富教学内容而开设的选修课,很多学生却提不起兴趣,存在混学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这一方。在高校摄影选修课中,教师主动地更新知识储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组织开展课外摄影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摄影创作的活动空间和展览交流的平台,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效果发生根本变化,学生爱上摄影选修课,教师升华专业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15.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16.
汉魏六朝音乐赋中乐器赋占绝大多数,始于两汉,盛于两晋,在发展过程中题材不断拓展,呈现出骚体趋于俳体,骈偶化增强的趋势。其发展兴盛、题材拓展、体制变化的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拓展、人们的喜好和文学体制的变化息息相关,成为了解和考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17.
萧纲赋考论     
现存萧纲赋按内容可分为述志赋、抒情赋、咏物赋、宫体赋、游戏逞才赋五类,其中宫体赋最有特色。萧纲宫体赋的描摹程式是由咏物到咏女性,写作倾向上只为描摹而描摹,不动感情。由此推理,萧纲对赋的理解相当通脱,题材无所约束,描写无所顾忌,符合其"放荡为文"的文学观。《悔赋》作于侯景乱中,是萧纲少有的严肃主题的作品,萧纲借此痛定思痛、批判现实,表达勘定战乱、中兴国家的信心。《悔赋》与宫体赋主题截然不同,这对于反思宫体文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18.
Based on the British choralism movement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istorical legacy of music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the US is one of social control. By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rth American music educators used choral singing and music listening to teach music literacy skills to groups assumed to be in need of ‘improvement’: the working class, immigrants, and school-age children. Deploying so-called good music to improve moral character and instill national pride, their goal was to create docile citizens content with their place in society and committed to hard work. Exclusions, stereotyping, and arbitrary standards in music education still construct acceptable musics and musical behaviours along lines of race, gender, class, and sexuality that support the status quo and maintain social order. Uprooting music education practices from these manifestations of the Deleuzian refrain that constrains the profession opens spaces for transformative musical and educational potentialities.  相似文献   
919.
两晋时期,描写乐器、舞蹈、歌唱等的音乐赋创作繁盛.多数的音乐赋在音乐的道德教化与审美趣味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脱离传统“乐教”思想的现象,虽然在某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新声顺变”的倾向,但从音乐赋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视音乐社会功能的倾向可以看出,儒家的礼乐教化传统仍然在顽强地延续,重视音乐教化作用与政治功能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两晋文化“缺乏崇高精神”而轻易中断,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20.
在对音乐功能的认识上,人们往往偏重于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而忽略其德育功能。实际上,音乐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本文以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音乐教育德育功能表现形式及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