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679篇
科学研究   41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10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出发,通过文本形式解读,揭示晚清谴责小说鲜明的结构特征及其生发出来的批判精神特质.晚清谴责小说通过各故事单元同一的语义模式,形成了空间化的叙事结构模式,消解了忠奸对立的情节方式,将批判的锋芒对准"此刻的世界"和各个地域.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再者,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也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13.
家族小说是马哈福兹多元化叙事模式中的一种,《三部曲》和《平民史诗》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叙事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探究马哈福兹搁笔前后家族小说叙事特征的演变及演变特点,这将有助于对马哈福兹叙事特征的整体把握,以此更好的解读马氏作品。  相似文献   
14.
高中英语写作技能的培养若只重写作结果或过程,或两者兼顾,都很难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以篇章语言学的主述位、主位推进与扩展、句际与段际关系类型、衔接与连贯等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解读--讨论--模仿--构建"综合教学模式,注重感知、认识、学习、模仿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知识体系,如信息结构、主题思想、主位的推进与扩展、细节的逻辑安排、句际间的衔接、意思的连贯、结构的层次安排等,在此基础上再建构语篇、培养写作技能,效果可能会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泰斗级人物,王蒙的作品一直受到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研究者往往从其作品的时代语境、作家的特殊际遇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入手,忽略了王蒙作品中叙事的生发策略与上述几要素之间的微妙关联。就此而言,文章的叙事研究对把握王蒙作品的整体内涵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简论新闻话语的叙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学一般是研究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叙事话语,对新闻话语进行叙事学分析还远远滞后于文学。本文着重从叙事学角度探讨新闻话语选择叙事视角的艺术,结合新闻报道实例分析了新闻话语中常见的全知视角、固定式限知视角、转换式限知视角和纯客观视角等四种类型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7.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有其鲜明的研究特点,能够弥补其他研究范式的缺陷。运用叙事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因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可可西里》作为一部优秀的藏族题材影片,制作者对于对电影镜头空间及镜头间空间的细腻处理,构建了复杂的空间关系.这些关系转化为影片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后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且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影片主题:当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都面临威胁时,自然生态空间的平衡如何得到维护?暴力侵犯式的介入或是以暴制暴式的保护是否合适? “万物平等”还是“适者生存”?人类在强大的自然空间威胁时又当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explores issues surrounding portraya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terrogates the notion of a life as a textual product, via an analysis of two short biographical narratives which happen to portray the same person — a British primary school head teacher nearing the end of his career.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se two texts point to 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 and portrait, and make visible some of the textual devices that writers/researchers use in order to achieve coherence and authenticity in biographical narra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