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85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9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92.
台湾东华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和花莲县中区一所原住民小学,利用小学综合活动与信息课,协作进行摄影课程活动.透过“叙说探究”取径的照见,示现在这个遭逢里,一位大学老师以“搅和”作为大学与小学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作关系”的历程.这个儿童影像创作方案从结构式的课程转型为生活化的影像活动,鼓励儿童连结家庭照护安排经验与学校学习活动,而儿童透过镜头所捕捉到的部落原住民日常家庭图像,挑战了学校与社会僵化的多元文化想象.庆典化与本质化原住民文化与认同的教育论述,无视再现于儿童影像创作里常民生活氛围.  相似文献   
93.
叙事学发端于20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学研究,至90年代延展至博物馆学领域,应用于分析和指导博物馆的叙事,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后,我国开始对博物馆叙事展开讨论,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以展览叙事为重点,从文本内容和话语表现两个层面,在内涵特征、作用意义、构建方法和语境关系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我国博物馆叙事研究还存在着对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不足,缺乏宏观思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4.
当代中原作家刘庆邦始终关注着中原乡土文明。以作家的敏锐感知力,他注意到在现代观念映照下,中原大地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展现和思考。在爱情、亲情、性爱的伦理叙事中,他的小说隐含着叙述者的叙事立场、叙事意指和道德趋向。  相似文献   
95.
露迹:新生代小说中的元小说叙事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迹"是最重要的元小说叙事手法之一,也是先锋小说家们常用的写作策略。"露迹"手法的使用是新生代小说对先锋小说多元化创作的一种继承。但新生代小说家们将"露迹"手法纳入了更为合理的范畴,摆脱了先锋元小说创作中"形式大于内容"的怪圈。  相似文献   
96.
随着大学英语学时缩减和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课堂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凸显。作为数字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微电影借助各种移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其三“微”特征、全民参与性和超强互动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偏好。从微电影叙事特征和传播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在提高大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宋代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发生了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演变的角度出发,结合宋代文言小说的实际,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演变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98.
《解忧杂货店》是日本当代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一部非推理小说。在该作品中,作者非但没有制造凶杀案与寻找真相的紧张感,反而给读者带来满满的感动以及拼搏向上的正能量。东野圭吾的这部作品除了选材精妙之外,他通过灵活变换叙述时间是小说的叙事时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环,从而使五个故事环环相扣,结构十分独特。笔者试图以时距为线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99.
Using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students engaged in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a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 Using narrative enquir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s of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cluding ethical dilemmas that resulted from a conflict of values between the practitioner and research roles. We postulate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ethical practice known as ‘ethical posture’ emerging from our consideration of conceptions of inquiry that resulted in contrasting ethical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00.
In this paper, I us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analyze a student's narrative about the arrest, incarceration, and deportation of her mother to Mexico. The student, Gisela, was a fifth grader in my classroom during the 2008/2009 school year, and I encouraged the students to collect family stories from their relatives. Gisela created this story, and she wrote and illustrated this with the help of her father, student peers, and me. I draw on Gloria Anzaldúa's constructs of nepantla and nepantlera, narrative analysis,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show how Gisela's construed this story to create a powerful and creative narrative that disrupted autonomous forms of literacy along with the excluding and damaging discourses circulating about immigrants in ou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