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045篇
科学研究   50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78篇
综合类   13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从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出发,通过文本形式解读,揭示晚清谴责小说鲜明的结构特征及其生发出来的批判精神特质.晚清谴责小说通过各故事单元同一的语义模式,形成了空间化的叙事结构模式,消解了忠奸对立的情节方式,将批判的锋芒对准"此刻的世界"和各个地域.  相似文献   
82.
日本当代作家井上靖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艺术的探索,其长篇小说《孔子》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与视角,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局限,从一个全新的叙述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统一起来。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方式等角度分析《孔子》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3.
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有其鲜明的研究特点,能够弥补其他研究范式的缺陷。运用叙事研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因而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4.
家族小说是马哈福兹多元化叙事模式中的一种,《三部曲》和《平民史诗》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叙事特征的对比分析,来探究马哈福兹搁笔前后家族小说叙事特征的演变及演变特点,这将有助于对马哈福兹叙事特征的整体把握,以此更好的解读马氏作品。  相似文献   
85.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泰斗级人物,王蒙的作品一直受到文艺工作者的重视。研究者往往从其作品的时代语境、作家的特殊际遇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入手,忽略了王蒙作品中叙事的生发策略与上述几要素之间的微妙关联。就此而言,文章的叙事研究对把握王蒙作品的整体内涵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6.
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土家族"收神疯"傩仪进行了解读,在析解仪式内部结构的基础上,透视了仪式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包括仪式空间的性质,仪式中所内蕴的转换特质,以及土家族人观、宇宙观、神观等意识形态的某些层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傩仪本身所内蕴的丰富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87.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历时九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作品通过叙事视角的变化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更好、更自然地把小说展示给读者。叙事视角的转换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88.
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的教育研究由于远离了个体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本文认为,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生活体验。也就是说,教育研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以个体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行的研究;教育研究是研究者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价值负载活动;在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因此,当代教育研究应该注重叙事研究,关注教师的个体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对话。  相似文献   
89.
近几年来,传统戏剧的叙事品格已为研究者所重视。关汉卿杂剧是我国古代叙事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话话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表征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至元初已臻成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0.
Touchscreens are being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s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yet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 has been presented regarding how children collaborate using touchscreens in classrooms. In particular, minimal research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how teachers can design for and guide children’s touchscreen-based collaboration. Concurrently,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have highlighted collaboration and ICT skills as crucial competencies for maste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ccordingly,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narrative cases from a touchscreen project in Denmark, where 41 second-grade children and three teachers from two classrooms participated. The cases are based on ethnographic field data and 150 hours of video footage of natural occurring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settings. The ethnographic field data and video footage are examined using a collaboration model and embodied interaction analysis. Each case presents features of the subtle processes of children’s collaboration around touchscreens and teachers’ role in designing and guiding such collaboration. Thus,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teachers’ and children’s situated processes of integrating touchscreens for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in their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