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045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乡土叙事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建构了乡村与城市互为想象的两种镜像,并且形成了乡村仰视城市、城市俯瞰乡村的一般审美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由对视发展为对话,二者互为开放和拥抱的同时,农民对于城市的想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想象姿态和审美情感的渐变在新世纪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及时捕捉这些新鲜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新的农民形象,全面把握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律动与特征。  相似文献   
62.
孙犁抗日小说具有独特的浪漫唯美风格。除受到魏晋文化和古典主情文学传统的影响外,孙犁还借鉴了以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西方浪漫文学和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因此,他的抗日小说创作完美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革命使命。  相似文献   
63.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德莱塞都有着这样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德莱塞,一位伟大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由于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及作者本人对外宣称不信仰宗教,使得学界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而我们细读德莱塞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感觉到,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渗透着宗教的情结。所以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这种在国内还较为新兴的、强势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来探讨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64.
东西爱把其小说的环境设置在乡村之间,以乡土为背景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正是作者扎根于故乡土壤获得的精神凝固,是作者对乡土情感的洇散。这种凝固和洇散,能把小说中的虚幻世界构建成一个真实的世界,成为小说中物质背景与精神背景的粘合济,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5.
被视为新一代幻想文学代表的英国作家尼尔·盖曼(Neil Caiman),在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坟场之书》中,一方面传承了英美哥特文学中的“黑色”元素,另一方面对哥特文学传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颠覆,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效果、幽默元素、“过山车”游戏等策略改变了哥特小说中原有的恐怖趣味和模式化叙事,从而以惊人的想象力打造出一个儿童式的“哥特世界”,彰显出儿童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6.
当代西北乡土作家笔下塑造了一批不安于现状、试图打破乡村常态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一代叛逆农民形象。由于现代生活的城市化、商业化主潮以及东西部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减弱了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主体认同感,又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和经验,他们体验着更多的焦虑与困惑,加上青春的骚动,许多的叛逆都是盲目的。另外,作家们也塑造了许多理性的年轻农民,他们在现代化进军西北乡村之时,进行着西北农民的现代性转化和自我人格的建构。这些富有理性的叛逆者形象不仅对"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将如何发展"这样的社会实际问题有所帮助,也对当下乡土作品中新型农民的塑造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7.
新世纪中国小说的都市经验中存在一种"吾乡书写",它是都市异乡人的"乡土经验"被"都市体验"改造的过程,也是乡土城市化的过程中,"乡土意识"向"新都市体验"的演变过程。这也表现为都市体验中的吾乡书写的历史感大大加强,代际体验更丰富,艺术观念和手法不断创新,并努力探讨都市文明和吾乡书写的审美契合点。  相似文献   
68.
20世纪70年代,内外两个因素导致了施叔青由现代主义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在这组乡土小说中,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的失落、摇摆和回归。  相似文献   
69.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70.
当代日本文坛出现了对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古典“三国志”进行再创作的热潮。仅题名为“三国志”、全面表现三国时代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长篇小说就有五部,即“柴炼三国志”、“陈氏三国志”、“北方三国志”、“三好三国志”和“伴野三国志”。作家们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原著进行颠覆和重构:一是努力回归史实,从中国的正史中寻找史料依据,来矫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二是充分发挥“大众文学”善于虚构故事的优势,对“三国志”的情节作了大胆的虚构与发挥。他们还把现代推理小说的一些写法带进了“三国志”的再创作中,使作品打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日本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