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教育   5594篇
科学研究   52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57篇
综合类   45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8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560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570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307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利用镜象法计算导体球的电容系数,得出带电系统的静电能,然后由虚功原理求出两带电导体球的相互作用力。通过数值计算直观地反映了两导体球作用力随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92.
“水”是分析理解《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这部小说的重要元素,它构成了小说中的中心意象,既是母性的象征,又具有再生与复活的力量,反映了死亡与再生的主题。“水”不仅赋予小说某种神话般的寓意,还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93.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数字,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它们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学概念,而是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化学视野对吴歌中的数字意象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及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94.
在图像主分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矩阵变换的主分量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矩阵进行适当的变换,用得到的新的图像矩阵构造图像总体散布矩阵后,再运用图像投影主分量分析进行特征抽取.该方法在ORL标准人脸库上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适当的变换后抽取的鉴别特征在识别性能和速率上均优于单纯的图像主分量分析方法.另外,在AR人脸库上的试验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对光照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95.
提出了一种基于Parzen窗技术和Tsallis熵原理的图像分割新方法.该方法采用Parzen窗技术来估计图像灰度值的空间概率分布,再结合Tsallis熵来构造新的目标函数,最后在图像灰度值范围内搜索使该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的灰度值作为最佳全局阈值.通过和传统的基于Tsallis熵理论的图像分割方法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图像分割精度非常高,且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996.
应用倍频Nd∶YAG脉冲激光,在波长为532 nm、脉冲宽度为8 ns的条件下,测试了富勒烯衍生物非线性吸收与光限幅特性。测试结果表明,C60衍生物的光限幅性能优于C60的光限幅性能。  相似文献   
997.
池莉作品中对知识分子普遍进行贬抑塑造,究其原因,这种创作由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消解的社会大环境和作家自身创作立场所决定。其实,面对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落寞的现实,作家与作品从精神深处对其进行理性批判与精神指导才是不朽之举。  相似文献   
998.
文中针对一类同时具有非线性摄动和强结构不确定参数的时滞系统,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研究其鲁棒稳定性问题.给出了有记忆状态反馈鲁棒稳定控制律存在的充分条件和具体设计方法,最后用Matalb软件进行实例仿真演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指出了A.Cordero和Juan R.Torregrosa 2007年在“应用五阶求积公式的变形牛顿法”一文中主要定理的一个错误及其产生此错误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个修正的结果和证明.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作品对另外一个国家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这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出发,梳理19世纪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在西方思想家、传教士和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可以看出,在大国主义优越感、传教需要和商业利益等现实目的作用下,中国被镀上了一层越来越晦暗的令人害怕与恐惧的色彩,渐渐成为不在场的“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