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588篇
科学研究   8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5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51.
This article by Gwen Gilmore, a lecturer in the School of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at Massey University, draws on a research project which explored the nature, ex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ciplinary inclusion room (IR) in a secondary school in the south‐west of England using a Cultural 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framework. In five years to 2010 this school reduced fixed‐term exclusion from a 10% rate to less than 0.01%. At the same time school attainment improved, with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attaining grades A*–C in GCSEs increasing from 43% to 73%. The school under study was located within an Excellence in Cities and Behaviour Improvement Partnership initiative. The mixed methods used to inform this article include analysis of school documents, staff on‐line questionnaire and nine in‐depth interviews. Staff views of the IR indicated a dynamic, interactive model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creased discourse around inclusion informed by joint problem solving in context.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 disciplinary IR and associated systems can complement educational goals. The findings prompt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discipline provision and give strength to inclusive, educationally based practice. This article,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are also informed by a matched Year 8 and 9 student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with nine students who attended the IR.  相似文献   
852.
引入两个引理分析了一阶语言中赋值的性质,简化了项的代入定理的证明,新的证明过程更能反映一阶语言的结构和等价的赋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3.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再现是翻译的灵魂。本研究以温总理近几年来的记者发布会英译稿为个案,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作者从译者主体性发挥,把握审美距离,合理模糊具体概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语英译时达到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854.
上海地区百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滑动t检验、Yamamoto's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1873年~2006年气温、降水、辐射、日照等资料,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4℃,冬季和秋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0.16℃;日平均气温5日滑动平均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52.6℃·d和49.6℃·d;无霜冻期每10年增加8.7天。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其中春季降水增加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31.8mm,秋季则略有下降。通过正态检验及概率估算,上海出现春涝的概率为20.43%,出现秋旱的概率为50.72%;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暴雨日数增多。上海地区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02.1MJ/m2和156.2MJ/m2,散射辐射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7.6MJ/m2,日照时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855.
节气古诗词通常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环境和农耕生活的重视和赞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为框架,以郑板桥《七言诗》为例,对节气古诗词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表明,诗中以气象过程及作为其隐喻表达式的关系过程来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以关系过程来表达作者对竹子等事物的形状及特征的鉴赏,以物质过程...  相似文献   
856.
为准确评估核电厂场内应急预案,提出一种基于犹豫模糊语言集(HFLTS)的评估方法.首先从预案内容的角度出发,基于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与防护、应急保障以及总结与后期处置五个维度构建核电厂场内应急预案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考虑到群决策过程中专家给出评价时的犹豫性,运用HFLTS-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