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911篇
科学研究   5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20篇
综合类   170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鲁迅散文诗《野草》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构筑了诗画境界,充满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一、含蓄沉郁的文本美;二、诗情画意的朦胧美;三、隽永超越的梦幻美;四、孑然孤行的悲凉美。  相似文献   
82.
自然景观是旅游审美活动的重要观照物。本文对自然景现的美学特征、自然景观的审美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83.
谈谈《诗经》语言的"三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伟大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创作方法、章法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精湛的语言艺术上.本文从解读<诗经>作品入手,进一步探究<诗经>的语言艺术规律,以证明<诗经>语言具有鲜明的音韵美、形式美和风格美,即"三美"特征.这"三美"特征,充分体现于<诗经>各篇作品之中,成为展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元素,从而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84.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孟子以生态美比喻人性善,认为生态美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生态丑是人为破坏的结果.生态美的特征是绿色,其本质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保护生态美,就必须制止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庄子力图摆脱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局限,强调"无用之用"和生态美的超功利性质,主张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并无意中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和自由的本质属性.同时,庄子否定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天生万物,本无贵贱,都有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  相似文献   
85.
大道论的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在其本真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态美。它乃是大道在自然中隐蔽的敞开,或者说是大道在自然中如实呈现的有无之境。作为整体自然美的天地之"大美"和作为个体自然美的万物之"众美",是本真生态自然美的两种形态。自然有无之境的破裂,造成了本真自然的解体并最终导致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美的逐步升级。人化自然美是一种非本真非生态的自然美。生态自然美及其有无之境的现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超越出人化自然美的囿限,重新发现和进入自然美的本源之域,在与自然的先天本然的和谐中重建更具本真性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6.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三角网格表示的地表模型上的最短路径算法,该算法利用离散点的空间信息计算得到起点到周围邻接点的最短距离,然后利用逐步向外层边界扩展的方法扩大起点的邻接点范围,直到起点的邻接点中包含终点,此过程可求得s0到t0的最短路径上的关键点,然后求取无原始边连接的两个关键点之间的精确路径点。  相似文献   
87.
守常与变革是中国古代制度运行的两种基本指导思想。时代在发展,既定的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却无法回避“守常”思想的阻挠。明初实行的班军制度本为善政,在明中期以后存在许多问题,也做了不少变革,但受到“守常”思想的影响,该项制度垂而不死,一直延至明朝灭亡。“守常”与“变革”思想的冲突与调整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影响下的王朝更替与制度轮回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8.
文章对武术套路所具备的"舞"的属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套路是由"武舞"发展而来的,并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舞"化来展现武术的技击含义,作为身体表现艺术的形式,在表现的审美功能上的"舞"化又使得武术套路具备了"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89.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90.
《边城》是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她是一曲悠扬感伤的牧歌,更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作品的字里行间,深深贯注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特别是他对人性美所做出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建构.在小说中,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翠翠正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那善良重义的老船公,那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那正直而勇敢的年轻兄弟,也都是那么血肉丰满,灵动感人.作家试图通过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来表现他所主张的健康而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