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教育   9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梁武帝为核心的萧梁宫廷音乐建设雅、俗乐并重,富于新变特征,直接促成了萧梁时代乐府诗的总体繁荣,推动了汉魏旧曲的创作热潮以及吴声西曲的宫廷化历程,产生了新的俗乐歌词体式、风格和新的俗乐创作方式,由此反映出宫廷雅俗乐建设、宫廷音乐审美旨趣与乐府诗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2.
清宫在清末盛演三国戏,除了其政治军事价值、“关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皇族对戏曲的喜爱及三国戏自身的丰厚积累等外部原因,更在于昆、京剧种特色的差异以及花雅之争中花胜于雅的结果。综合戏曲史、接受史和清宫演剧史来看,清末盛行三国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戏曲发展演变史息息相关,与京剧剧种特色和演员个人才华有关,是民间观剧时尚、欣赏口味的变化在宫庭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53.
王叔文贞元十三年就受到时为太子的唐顺宗赏识,之后又通过顺宗结识后来为永贞宰相的韦执谊。柳宗元、吕温等人也通过与王叔文的交往,逐渐进入东宫集团。贞元十九年,永贞革新的主要成员已经围绕顺宗东宫集聚完毕,并在当时形成较大声势。  相似文献   
54.
宋代宫廷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宋代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融传统与创新于一体,倾向于娱乐、观赏、体验与休闲,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主要代表有太祖武功、弹射、象棋、围棋、蹴鞠、马球、捶丸、相扑等。  相似文献   
55.
承德清音会是以演奏避暑山庄宫廷音乐为主的民间业余音乐组织,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百年的活动历史。作者通过收集到的史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它的传承过程与现状,并探讨其久传不衰的原因,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提出经验性意见。  相似文献   
56.
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的发掘取得重大收获 ,雄辩地证明了老子故里就在河南鹿邑。同时也为探索老子思想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即老子思想应根植于豫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同时也接受了楚文化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57.
<乐府诗集>录傅绊、徐陵、江总数人<杂曲>共五首,皆为"美张贵妃之容色"的宫体诗,这些作品创作背景,体现了诗歌与陈代社会荒淫的关系;但从官体诗歌创作进程与写作模式来看,又有新趋向,即变以事件表现人物为以铺叙手法再现人物;对更为广阔的女性活动背景的注重;七言长篇的形式达到了铺张扬厉的效果.写作模式的新趋向已为宫体诗内容上的转换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8.
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始于洪武时期。宣德初,明宣宗在皇宫中设立了内书堂。内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其成立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其用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且学识渊博的上层知识分子(翰林官)向小宦官们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并沿为定制,这在中国封建史上亦属首次,在中国宦官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书堂培养的众多“知识化”宦官,为宣德以后宦官的全面参政乃至专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9.
清宫在清末盛演三国戏,除了其政治军事价值、“关羽崇拜”的政治凝聚力、皇族对戏曲的喜爱及三国戏自身的丰厚积累等外部原因,更在于昆、京剧种特色的差异以及花雅之争中花胜于雅的结果。综合戏曲史、接受史和清宫演剧史来看,清末盛行三国戏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与戏曲发展演变史息息相关,与京剧剧种特色和演员个人才华有关,是民间观剧时尚、欣赏口味的变化在宫庭中的投射。  相似文献   
60.
唐代宫廷乐舞一度发展到历史上最繁盛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其文化价值,拟从以下四点展开阐述:促进了唐代乐舞的艺术水平;加速了舞蹈、音乐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加强了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