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538篇
科学研究   9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79篇
综合类   15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田玲 《培训与研究》2005,22(4):9-11
如果在西方移情理论和观点及其背景的观照下,来考察中国美学史中的情景交融或意境现象,不难发现,它们大体上是相通与一致的。但中西文化存在的必然差异,导致这两者之问在审美心理、审美过程、审美意义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与差异。我们有必要辨清它们,以利全球语境下中西文化更好地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952.
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孟郊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倾向入手,将研究深入到诗人的感觉层面,分析其独特的感觉方式、表现手法及与大历诗、元和诗的关系,指出孟郊在唐诗演进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第一,作为皎然和韩愈之间的过渡性人物,孟郊对中唐复古思潮起了前导作用;第二,其诗歌中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强化和深化了诗歌抒情的主观色彩;第三,孟郊用独特的诗歌语言形成了他主观化的艺术表现,为中唐尚奇的诗歌风气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53.
高职院校教师“过三关”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双师关和科研关;分析了教师“过三关”的内涵;提出了青年教师“过三关”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54.
本文把时空观念引入美术教学 ,分别从艺术欣赏、绘画创作的角度剖析了时空观念的位移、变化及其在绘画中的流光余韵  相似文献   
955.
作为“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就是思想,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是人类在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审美心理结构,文学作品若能成功地敷彩着色,就会张扬艺术的表现力,取得强烈的审美效果,但敷彩着色不能随便点染,更不能一味追求色彩刺激,它应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去进行审美意义上的精心调配。  相似文献   
956.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美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文,作文,做人;培养情操,磨砺意志,完美人格;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教书更育人。  相似文献   
957.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思想演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救国与科教兴国虽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不同。这是由两所处的历史时代特点不同造成的,剖析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的演变,对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再度辉煌,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58.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是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新的教学模式而设置。目的是改变英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和传授。加强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实践、参与和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昆明市小学英语课的教学实际和小学生应达到的英语听、说、读、表演各方面的标准,得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评价的目的是逐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科学评价。力求对小学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59.
章通过对低强混凝土泵送施工的一则工程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泵送低强混凝土中常见问题的具体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960.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主要表现在:承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主体是统一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法律与道德在内涵和功能上能相互融通互补,一方面道德理性能够为法律提供合理的根据,另一方法治也可以成为德治的圭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在统一既体现了一种化宿命,也体现了洞悉这种化宿命和历史必然性的人们的主体精神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