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2615篇
科学研究   47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13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在池莲子的诗河中,时时流淌着诗人的身份认同、民族情感;时时流淌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追寻;时时流淌着诗人对大地的赞美、对自然的热爱。莲子的诗具有意境美、哲理性,似一条从莱茵河到东海岸的通天的诗美之河。  相似文献   
942.
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法制保障的缺失,农民工权益受损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对农民工权益受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提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应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监管,畅通维权渠道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943.
该文推翻偏颇的旧说,重新对鄘诗给予阐释与评价,力图恢复其本来面目。由于历史、地域等的涉及面很广,虽然不断地寻找新的资料根据,但因年代久远,不免精粗并存。  相似文献   
944.
唐宋女性讽谕诗具有刚柔并济、真朴自然、忧郁凝重的审美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有今昔对比,托物言志和以古讽今。抒情方式采用假设、反问等间接性语气,言说方式含糊不定、优柔寡断,呈现了抒情主体在封建社会既要表达自我又在压抑自我的矛盾处境。  相似文献   
945.
唐圭璋先生的词体传习思想包括传习指导思想与传习方法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在“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的总则之下,他提出习词的读词、作词、改词三步骤及相对应的方法,同时,他以实际传授行为传达出对解词与训练作词的识见,从中可以见出系统而细致的传习理论与知行合一的传习理念。其传习思想上承宋元以来的传习传统,下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传习系统,兼具传统与现代两种色彩,代表了近现代词体传习形态的转型特征。  相似文献   
946.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闻一多留美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而对其在清华读书时期的早期新诗创作重视不够,理解存有偏颇。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新诗的总体特征是带有初涉人生、初入宇宙的孩童在睁开婴儿般的双眼时的新奇、神秘、欢喜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儿童眼光、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并不是闻一多早期诗歌所要表现的终极内容,而只是诗人观察与感悟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是诗人把握与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艺术技巧。艺术化地抒写人生感悟,是闻一多早期新诗创作的基本特色;同时他的部分诗歌作品也带有明显的理性过胜的倾向。  相似文献   
947.
中国鱼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承载着先人诸多的崇拜和祈望。历代涉及鱼文化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咏鱼诗就是其中一颗明珠。咏鱼诗用自己的文学样式阐释着鱼文化的各种涵义,包括咏本体、咏鱼之相关实物、咏神异事件、咏情和咏志等多种类型。经过时间的洗礼,咏鱼诗至今仍或隐或现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948.
在宋代崇杜、学杜的背景下,南宋诗人作诗喜用杜诗典故。南宋前期诗人普遍使用杜诗典故较多,陆游是两宋使用杜诗典故最多的诗人。南宋末年诗人使用杜诗典故较少。南宋对杜诗典故的使用,反映出宋代诗坛的崇杜、学杜风气。  相似文献   
949.
勃朗宁夫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关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及精神需求。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促成了其诗歌鲜明的思想特点。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还处处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50.
刘克庄自寿词主要写退隐生活以及不甘寂寞的心情与因无所作为而产生的愤懑情绪,辛弃疾自寿词在平静中饱含着郁勃不平之气,有不满与无奈;辛在寿人词中恳切地祝贺对方积极处世、爱国爱民,刘在寿人词中多是为民请命之作,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