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7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教育   5723篇
科学研究   2542篇
体育   545篇
综合类   49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6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244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693篇
  2011年   848篇
  2010年   714篇
  2009年   697篇
  2008年   704篇
  2007年   758篇
  2006年   821篇
  2005年   743篇
  2004年   555篇
  2003年   377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介绍李林忠教授在"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中所取得的突破性的科学成就,说明清华大学的培养教育起着主要的作用。清华大学既重视理论教育,又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清华学子终身受益。希望大家"总结历史,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32.
服务科研创新的高校大型仪器条件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高校大型仪器条件平台建设的基础、意义、思路和重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整体规划布局、规范管理、开放共享、完善制度、创新发展等方面总结了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更好地推进仪器条件平台建设,服务科研创新。  相似文献   
133.
自我反思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开展的经常性实践活动,又是在这些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的重要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是党的自我反思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忧患意识是党自我反思的动力,自我反思的标准因历史任务的不同从单向走向了多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是扎实推进党的自我反思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4.
从思维取向上分析,导致教育科学困境的原因在于研究文化中科学精神品格的缺失。用新的科学精神深入剖析和反思当前教育研究的思维取向,尝试建构理想的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研究日趋繁荣时代研究者个人应有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135.
随着高校仪器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日常的维护与维修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客观需求,也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分析了现在高校在仪器设备维护与维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制度、加大投入、科学管理的模式,并对维修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6.
实验室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人员结构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不仅使高校的科研水平得到保证,同时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一些领导对于技术人员重视不够,部分研究生对技术人员讲授实验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学院领导和研究生导师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经验优势,积极协助研究生培养,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7.
严谨求实的科研素质是当今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葡萄酒分析实验的教学中,从实验前准备、验证性实验内容的调整、设计性实验的引入以及实验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等4个方面进行科学理念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8.
实训室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之一,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训室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当前高职院校在实训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实训室科学化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9.
大学教育“德育为先”学、思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重温教育经典,重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指出:要有先进的、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首先要有人,要有道德的现代人。这是包括大学教育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可持续、协调、有序和健康发展,即科学发展的前提。有实效的道德教育,也是将大学争取诺贝尔奖的热情、出大师的期望,奠基于"明德"、"至善"的"新民"成长、成熟之上的最根本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40.
The complex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humanity faces require citizens who are scientif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literate. Man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are situated in the field where students are immersed in their learning. These field-based activities are engaging but may lack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skills necessary to be environmentally literate. We suggest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SSI) based teaching approach can increase epistemic engagement and lead to student gains in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is study describes how we modified an existing field-based ecology course, framing the learning around a local environmental socio-scientific issue. We used a convergent parallel mixed-methods approach to examine the changes in socio-scientific reasoning (SSR) over tim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course as a measure of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focused SSI field-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support development of socio-scientific reasoning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mpetenci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