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4792篇
科学研究   62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012篇
综合类   66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630篇
  2011年   650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560篇
  2005年   480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356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康蠡  田彬 《北京档案》2016,(6):10-13
本文在定义档案馆信息生态链的基础上阐述其内涵,认为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包含信息人、信息和链接三个基本要素。其主要的结构形态是多链星型结构和多链网状结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档案馆信息生态链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从基础理论、机构职能、归档工作、保管工作、销毁要求、监督管理与服务利用七个方面,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管理的三份部门规章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科学解读和全面贯彻新文件精神,为测绘地理信息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规范的指导。  相似文献   
53.
论色彩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的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色彩表情、色彩联想、色彩象征等方面,不同色彩会导致不同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5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忧思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5.
皮亚杰认为抽象模式是心理学因果解释的一种形式,文章认为皮亚杰所开创的运算逻辑是儿童实际思维发展机制的形式化模型,也是解释儿童认知结构转换规律的抽象模式。  相似文献   
56.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课程化、医学化、缺乏学科课堂渗透、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当前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异化问题提出理性思考 ,以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入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57.
范军  宋泉 《出版科学》2016,(1):109-114
三十多年来,广西的出版史料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广西出版史志资料》为代表的史料编辑成果,收集了从雕版印刷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的出版史料,时间跨度大、史料翔实,展现了广西出版的历史与成就,为综合性的大型区域出版史的编写与当今的出版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58.
从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角度探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克服高职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英浯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9.
作为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修辞方式,英语矛盾修饰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言语中.英语矛盾修饰法由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夸张、幽默等强烈感情色彩.然而,心理语言学家们认为,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机制.人们对矛盾修饰的理解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60.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