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石杰的小说创作直接来自于好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她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人的生活为题材,展示了人生的苦难,美好和丑陋,表现出追问的勇气和重建希望。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22.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当前形成路径与变革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形式上形成了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但这种开放体系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实质性的内容。从实质看,它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有相当的差距。从教师教育格局形成路径和原因分析中发现,我国现行体系产生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源于对一流大学的诉求而进行的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这与西方为提高教师地位,追求高质量教师而建立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有根本的不同。两相比较,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大异其趣。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完成体系构建之后,遵照教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任务,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23.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来便是我国及我国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重镇.因而在这片沃土上积淀的文化遗存和档案资料早已是人们认识古代以及近现代中华文明史、奋斗史的可靠凭证.缘于此,本文拟介绍陕西省档案馆三件已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资料,同读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望那往日的沧桑岁月.  相似文献   
24.
任何学术研究都有一个向度问题,尽管不同国别和学者对比较教育目的、功能的认识不一,但就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其诸功能与目的的关系和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看,借鉴仍是当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向度。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弱化这一基本向度,而是要深刻分析其弱化表征及成因,探明如何拓展和完善其实现路径,以使其更好地为当前我国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5.
《西厢记》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者王实甫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对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刻画更为成功。《西厢记》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相似文献   
26.
川端康成的一生贯穿着一条情感发展轨迹,在他构筑的文学殿堂里,明显展示着本人情感的演变过程。这种溢于灵魂深处的对情的渲泄,使他成为一位写情的能手  相似文献   
27.
浅谈流行语和字母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语与字母词的流行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与时代的风貌。字母词的几个来源及类型。字母词的出现固然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标志 ,我们应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一些人追求时尚 ,盲目地不加节制地大量引用字母词 ,造成一般群众学习与交流的困难 ,是很不正常的。汉字是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引用字母词不能以破坏汉语的民族性与纯洁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28.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9.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经历了道德、理性和审美三种精神的追求,健康与体育的美学联系是体育教学模式建构所需要的生命关怀,审美精神是体育“手段论”与“目的论”价值观的融合点和评价尺度之整合所在。在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超功利态度;二是重视情感的建构,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性;三是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的审美化建构。  相似文献   
30.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rol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regard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IV/AIDS in Nigeria. 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sponded to by 210 teachers drawn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Eastern Nigeria (with pupils aged 6–15 years). These were supplemented by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eachers have a reasonably high knowledge of the modes of HIV transmission, the behavioural risk factors and modes of prevention. The teachers, however, are reluctant to teach this because of socio‐cultur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lack of teacher training in delivery of sex education as well as poor motivation. The 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prevention of HIV in Nigeria are very low. This calls for serious and urgent policy intervention to remedy the situation and increase the rol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combating the spread of HIV/AIDS in Nig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