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293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353篇
综合类   20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This discussion begins from the speculation that evaluating formulations of life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prerogatives of “novel” turns to matter, materiality, and the posthuman. However, moving with the Other (rather than simply representing them) has proven a difficult task for scholars in education concerned with decolonizing pedagogies by critiquing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regimes of power disengaged from the interrogation of the metaphysics of race and sex at the center of Western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There is an ongoing need for sustained engagement with the assumption of human primacy that runs through the nearly ubiquitous assertions of what Claire Colebrook calls active vitalism,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st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 posthumanism only rarely challenge the lingering humanist concept of life itself. In this article, Petra Mikulan and Adam Rudder argue that posthumanist and neo‐vitalist materialist approaches to ontology must consider that racism is vitalist in the active sense because it begins with bodies (as bounded organisms always autopoetic and self‐proximate) and that vitalism is racist because it then distributes and discriminates racialized bodie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 as parts in a whole.  相似文献   
142.
从三个方面剖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艺术,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艺术及其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杰出的现代派小说家,安德森把创作视线逐步从外部的客观世界转向内部的精神世界。他所创造的一种新型的、独特的小说艺术,为美国现代小说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3.
针对液压系统中控制元件图形符号突出特征进行深入的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得出快速识别液压系统原理图中三大类控制元件的识别技巧,有助于液压技术人员提高识读和绘制液压系统原理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4.
在大众消费时代,作为一种消费的休闲,其本质出现了符号化转向,休闲成为一个从生活中切割出来的被注入文化内涵、格调和品位的独立领域,并逐步成为人们进行身份认同和自我呈现的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145.
任学礼教授的"汉字生命符号"学说,认为汉字是生命的象意文字,源于生命,源于生殖崇拜。仅就任先生的论述而言,"汉字生命符号"学说有多处有悖于古汉语基本常识,同时其论证逻辑也有诸多疏误,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46.
《红字》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字》中,霍桑作品的朦胧、模糊、神秘、跳跃、游荡、象征的艺术风格得到充分体现。从朦胧中不断跳跃的小说主题、游荡于小说中的幽灵般的人物、模糊、神秘的场景设计和赋予丰富蕴涵的象征寓意几方面显示了《红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7.
本文分析、总结了格状编码调制(TCM)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最小TCM好码的搜索方法,然后在MATLAB平台上用Monte Carlo方法仿真比较了经过TCM编码的32—CR、128—CR系统和未经编码的16QAM、64QAM系统的误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TCM和自适应均衡联合使用,能使系统的误码性能得到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8.
用于研究萨满在精神昏迷状态下所体验的内视情景的神经心理学模式被南非人类学家大卫·路易斯威廉姆斯等西方学者运用到对近代原始人艺术以及人类史前艺术的考察之中,为我们对史前艺术发生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此基础上又大胆地将此模式运用到对神话成因的研究之中,推翻了神话来自人类出于某种目的而杜撰的传统观点,揭露了神话在神经心理方面的成因,并找到了史前艺术同神话之间的本质性关联.  相似文献   
149.
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选材切近生活,风格朴实奔放、抒情色彩浓郁,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感染读者。虽然他的很多作品以情感旋律作为内在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但他毕竟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其小说中随处可见。短篇小说《虎种》以纯真与邪恶的完美统一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种族问题,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之下,走上毁灭道路的过程。作者用洗练的笔法,写出了美国社会在繁荣外表下隐藏的社会危机,以及作者对世界、人类本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