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246篇
科学研究   14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58篇
综合类   16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在学校生活中,未成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习探究、劳动创造的环境里,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人与人思想、品行相互示范的示范环境里。因此,建设良好的示范环境是当今学校加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就是对示范环境各要素(示范主体、示范客体、示范载体)的完善强化、改造限制、创新发展,从而保障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62.
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证研究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以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某校452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知识的储备、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行为的践行等方面不容乐观,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基于此,从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策略,进一步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63.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和国家应对国家安全新形势的时代产物,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思政课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立足学科属性,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总体国家安全意识,提升青年一代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能力,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科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64.
论教师共情     
教师共情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性要素,其发生与人类遗传、主体意识、环境影响等因素紧密相连。而探究教师共情的本质,其根本上具有着道德属性。若要推进教师共情的培育,相关教育实践无疑有诸多不可为之处,包括无视教师的过度共情、忽视教师共情的重心等;教育也有诸多可为之处,包括积极推进教师共情内容的构建、教师共情实践的引导等。  相似文献   
965.
学科间的卓越集群发展是维系存在意义上的大学社群组织有效运行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它需要依靠学科共同体间的信任与合作来达成交叉融合渗透的交往共识。这种交往共识需要学科规范的调节,因为学科规范是学科发展所应坚守的共同道德与内在契约,而学科间的恶性竞争与盲目攀比是对学科场域共同道德的破坏。学科治理是维系学科共同道德的“强制善”,它以学科向善发展与理性育人为价值基础,塑造学科服务社会重大现实需求的公共性,凸显知识创造价值的社会共在责任,呼唤学科共同体理性治理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6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与行为的重要课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红色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红色资源时,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要注重借助红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立足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巧用红色资源,强化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67.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依据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结合“应用地球物理学”课程特点,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实现方法。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将立德树人、纪律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科学素养培养等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作业批改、实验指导以及课上课下整个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现了显性专业知识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统一。  相似文献   
968.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国家和政府高瞻远瞩,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框架下,新课程标准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与目标,突出了思想性和发展性;二是围绕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把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设置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三是围绕教学活动与评价,强化了活动作为主要路径,要结合多主体(教师、学生、专家)评价促成育人效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开设心理健康国家课程和地方专门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该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69.
This article traces changing notions of a moral upbringing among British Bangladesh families in London. It reviews ideas of the making of a moral person (manush corano) in Bangladesh and contrasts those with contemporary practices and ideas about the good child in London. It argues that in London, British Bangladeshis have embraced a form of Islam that for them represents progress on the ‘Bengali culture’ that they have left behind and the ‘Western modernity’ that they live amongst, it is a third way. For British Bangladeshi children this involves socialisation into a global Muslim community (umma) and an Islamist interpretation of Islam. Learning to recite the Qur’an correctly (tajwee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hird way.  相似文献   
970.
《易传》的特点除"舍象立言""富于思辨""百虑致一""尚简"外,还有"以形判道"和"宗揆驱鬼"等。这些特点是决定《易经》成为经书,特别是成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和道家"三玄之一"的主要原因。《易传》展现的是本体论宇宙观,是生生不息的主体性哲学。几千年来,它一直指导着国人居安思危,趋利避害,逢凶化吉,开物成务,建功立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和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人道、法制的原点在于"性善",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来自《易经》的德道。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发行的《童子问易》旨在强调经邦济世,但在阐述易经哲学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也谈到了大易的"揆与宗关系"问题,提出了"德道同形"等问题。通过《童子问易》中有关"宗揆驱鬼"和"以形判道"的补证和分析以谢业界人士的雅言美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