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篇
科学研究   2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循环经济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TEM)之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REM)的优越性。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表明如何推行循环经济。在对两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消除自然资源和废物资源化的价格差。提出了消除这种价格差的可能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单级和多级CARE过程分别进行了最优化分析.单级过程的优化目标函数(F1)为REC和PF的积,而多级过程则将获得一定纯度的目标组分情况下的回收率和CARE级数之比为优化目标函数F2.结果表明,当膜对目标和杂质组分的截留率相等时,在一定的洗脱液流速re范围内,对于每一个re均存在一对应的循环流速re,使F1和F2最大,并且最大值相等;当re一定时,最佳rr随膜的截留率和亲和载体对目标组分的结合分率的增大而降低.对于多级过程,当膜对杂质的截留小于对目标组分的截留时,只存在一组最佳的操作条件(即re和rr).  相似文献   
13.
湖北发展循环经济应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体系为构架,以动脉产业为重点,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仇倩倩  梁栋 《大众科技》2012,14(4):187-188
木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作物,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收获后遗留的大量茎秆处理问题,已成为制约木薯规模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文章探讨了当前开展木薯茎秆再利用研究的意义;论述了我国木薯茎杆再利用的发展现状和现有的木薯茎秆的处理方式及存在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的技术开发情况,介绍了符合国情的处理方法和措施,并对未来木薯茎秆再利用的前景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选择一个主要回收中心为核心节点,少量回收中心为中心节点,大量回收点外围的方式,建立了一种具有成长特性和优先连接特性的废旧产品回收点的层次结构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6.
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的重要原则。在美术教育教学中,以轻纺来料加工废弃物为饲,通过图形选择、材料选取、图形设计构思、图形缝制、调整修改等设计制作步骤进行再利用设计,以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身边的事物,乐于参与到废弃物的再利用设计实践,有效的传递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7.
酒精粗馏废液返回用作糖蜜稀释水,重新参与二次发酵是酒精生产废水治理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该项技术虽有国外的成功案件和国内的实验基础,但理论依据不足,人们心存疑虑,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推广。为了消除人们的思想顾虑,早日实现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对酒精发酵系统的生化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平衡移动的观点,从理论上说明酒精粗馏废液回用后,不会对正常的酒精发酵产生不良影响。以期为该项技术的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考察污染与人的辩证关系入手,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污染的概念,重点分析了信息污染的结构,提出了前人较少涉及的垃圾信息再生利用、加强信息污染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并构建出控制信息污染的等边三角形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借鉴欧盟和美国二氧化碳减排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今后在制定具体减排目标时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提出我国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减排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当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的立法研究和实践积累都不足以促成<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生成,国外可供借鉴的相关立法也并不丰富,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又难免与现行立法内容多有竞合.因此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基本法的条件并不成熟,而转换思路,从各个立法层次分别去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则不失为当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