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89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处于一种写实阶段。教师如何在唱游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加强审美趣味培养、构建情趣教育模式等方面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将对学生审美态度与能力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词是从唐代的民间歌唱的歌词孕育发展而来, 开始大都是表现歌场舞榭的生活, 多用秦楼楚馆的俚俗之词。当它经过文人的逐渐改造, 审美情趣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诗的深刻影响, 它的审美趣味也因此发生了的重要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力图彰显词的自身审美特性。总的说来词的审美嬗变表现在两个方面: 审美格调, 脱艳入清; 审美创作, 由比兴到寄托。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性味特点及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乌龙茶性味特点和乌龙茶在防癌抗癌、减肥功效、抗疲劳作用、抗老化机制以及抗病原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具备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是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本文分析了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的特点,并通过相应的特征分析,阐述了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的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西京杂记》对西汉的自然景色、宫室苑囿、生活用品,以及西汉人的审美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记载,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从《西京杂记》中的审美世界可以看出,西汉皇家的审美情趣具有精致化、奇异化、诗意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西汉皇家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从《礼记》对仪礼的阐释中可以看到,儒家的审美情趣与其“中和”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既重视外表的“文饰”,也提倡内在的“质朴”。这有助于修正传统观念认为儒家尚绚丽华美、道家尚朴素自然的偏颇。  相似文献   
18.
陈华平 《科技通报》2006,22(2):279-282
依据科学和艺术内在本质的关联,以及科学的艺术诉求与呈现;从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和客体出发,阐述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艺术性的内涵以及在相关环节的具体表现,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艺术性既指编辑产物——客体(期刊内外形式)细节、局部和整体的艺术呈现与美学蕴涵,也指编辑主体为实现这种美的个性化创造而展开的具有独创性的思维运作过程。科技期刊编辑的艺术性,成就了寓含品牌特征的个性化期刊。  相似文献   
19.
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ocial netwo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musical tastes. Based on concept of homophily, this study used a self-report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survey to examine whether sharing similar musical tastes affected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relationship, their musical tastes, and music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aving high musical taste similarity predicted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ondents and their alters, and higher likelihood of new music consumption.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frequent American English-language songs listener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Americans in their social network than less-frequent American English-language songs liste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