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3569篇
科学研究   91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03篇
综合类   18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秦牧的散文是一种智力的文体,在体式上继承了“五四”闲话体散文的特点,但又对之进行改造,并吸收了抒情散文叙事如画,感情浓郁的妙处,创造出将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62.
本文探讨沉默在叙述文本中的再现,特别是以宗教文本为例。本文提出四点来阐释沉默和言辞表达之间的关系。(一)沉默是文本之要素及策略;(二)沉默沟通的行为;(三)沉默的力量犹如语言;(四)沉默再现的方式,即是沉默意涵的一部分。借由分析二则禅宗公案,本文将试论文本如何叙述及展现沉默,及沉默的意义为何。  相似文献   
6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们借登州(烟台)被迫开放之机,以办学、施医为手段办起了一批新型学校和医院,从而孕育了当年的齐鲁大学和现在的潍坊教育学院、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看待历史,才能吸取一切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相似文献   
64.
90年代初的董桥散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桥散“传神”的表达特点。从董桥散的形式和主体精神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特点及其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65.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以实现叙述功能的活动词的运用为例 ,通过对两个英语语篇中一些活动的汉语翻译比较 ,揭示出只有形象地翻译活动词 ,才能更好地实现语篇中的叙述功能 ,才能使源语中的活动词在译语中依然体现出它们在语篇中的动态与活力  相似文献   
67.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已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本文探讨了探究教学的特征并就探究教学的一般开展和运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8.
弗兰克·萨吉森是新西兰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著名作家。他以崭新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新西兰民族文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文章从叙事视角、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人物刻画等角度探讨其著名短篇小说《一个好心人》精湛的叙事策略和独特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69.
该文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系列研究论文的第二篇。这组系列研究论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应如何正确认识、以及对这类教学模式应如何有效实施"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该文则着重对课内整合模式中的主要代表之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从该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实施步骤及实施案例等几个方面做出比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70.
Following the trend of consequential accountability in US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City introduced a teacher evaluation program during the 2013–2014 school year that linked teacher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ratings with their students’ exam scores. As this program systemically alters the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by transforming students into the means to an e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viabil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accountability progra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eachers – those who were the subject of this new policy. This study of 15 teachers’ narratives from 3 distinct schools illuminates a social-organizational process that I refer to as mediated institutional assault – a perceived attack on the teachers’ sense of personhood and moral agency perpetrated by mediating figures whose actions were facilitated by bureaucratic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ally coordinated tools of control. Thus,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onsequence of this new mode of accountability is not merely the threat of losing one’s job, but also an insidious form of psychological assault, which in its masked delivery violates teachers’ sense of relational morality and challenges deeply engrained beliefs about their role as educ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