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892篇
科学研究   183篇
体育   109篇
综合类   102篇
信息传播   10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201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Osmotic pressure proves to be a useful topic for illustrating the disputes brought to bear on the chemistry profession when mathematics was introduced into its discipline. Some chemist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ough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mathematics would destroy that chemical feeling or experience so necessary to the practice of chemistry. These chemists were critical of the suggestion that mathematically analogous expressions for macroscopic phenomena implied similar kinetic-molecular processe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a chemical phenomenon discovered by chemical experience through experiment was a more reliable guide to molecular processes than was mathematics. In general physical chemists of the modern era are also critical of the suggestion that mathematically analogous expressions for macroscopic phenomena imply similar kinetic-molecular processes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The mathematical analogy between the van’t Hoff law and the ideal gas law is regarded as an artefact of the mathematical thermodynamic treatment of osmosis and not as a result of a correlation of kinetic-molecular processes. Some chemists however, albeit a minority, while agreeing with the thermodynamic treatment of osmotic pressure suggest that the mathematical analogy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being simply a mathematical artefact. They propose a controversial kinetic-molecular model of osmotic pressure which they believe has more educational value than the thermodynamic model. The significance of mathematically analogous expressions for different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esirability of highlighting unifying chemical principles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ertiary level chemistry are discussed predominantly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ical osmotic studies.  相似文献   
972.
文章认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能回避对现状的客观分析,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来进行。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与原则,有些是和社会道德有矛盾的,对此应该进行批判;但更多的是多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产物,经过扬弃和升华,则与社会公德相融互动,成为公民道德范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3.
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已将推进“终身学习法”立法列入日程,考察各国各地已颁之终身学习法,虽有内容设计简明扼要,相关法规连贯、配套,教育措施刚性,细化政府职能等特点,但也存在对终身学习主体的权利义务规定较少,对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很明确等缺陷。为此,建议我国终身学习法应扬长避短,在终身性、多样性、社会性、统一性等原则基础上,准确选择和安排终身学习法立法内容,以促进终身学习立法体系的构建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4.
在一般人的人生经历中,很难有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有着"三落三起"的经历,但他却能泰然处之,正确对待,以"大度"和"底线"的处世原则,塑造了令人崇敬的个人魅力;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975.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设计的反映本地特色的个性化课程,但是,校本课程开发也要遵循共同的基本原则。本文从过程性、开放性、共生性和发展性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76.
《艺术哲学》研究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纳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至今还影响着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回顾丹纳研究的历史 ,指出这一研究的缺憾——即是对丹纳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忽视。《艺术哲学》对文艺作品文本不仅有哲学的和历史的兴趣 ,而且对文本的艺术手段有浓厚的美学兴趣。他建构了文艺批评三原则——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艺术效果的集中程度 ,以及依据这些原则进行的文艺批评实践。它使我们切身领略了一位伟大的文艺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977.
道德建设是促使道德进步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道德的理论建设是前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基础,职业道德建设是主体.道德建设系统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经济、政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伦理制度.  相似文献   
978.
通过考察英、美等国家的教师评价历史,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中的结论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两种目的截然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两者不能合二为一地加以运用。英国、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曾经为此作过合二为一的尝试,结果都遭到了失败,没有收到两全其美的理想效果”提出否定意见。  相似文献   
979.
浅谈英语教师话语的特征及使用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和传授知识所使用的语言.在国内第二语言课堂,由于学习者缺乏学习英语的自然环境,所以,教师话语就是学习者目的语输入的主要来源.作者首先探讨了英语教师话语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双重特征,然后指出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师话语,教师应该遵循规范性、灵活性、交互性和艺术性这几大原则,以期使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发挥最佳效能.  相似文献   
980.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处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军 《巢湖学院学报》2003,5(2):101-104
英汉两种语言中包合着大量的习语。在中西方化交流日趋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深受各自化的影响,他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只有对中西方化之间的差异深入了解,并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弥补这种词汇空缺现象,达到跨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