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战国楚墓祭祀竹简看《九歌》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山一号、天星观一号及包山二号三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占卜、祭祀竹简载录了楚国人信仰的数十种神祗。通过对这些神祗的考察,我们认为《九歌》确实属于沅湘民间祭歌,而不是楚国王室的祀典。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河南宗藩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河南是分封藩王较多的地区之一,自洪武十四年始,先后有周王、唐王、伊王等陆续到此就藩,明代其他皇帝的子孙许多也都被分封于河南。至明中后期,河南各地藩府林立。这些宗藩违制越轨,广占土地,擅杀人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在河南宗藩中也产生了朱载Yu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学者,为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元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统治阶层的民族本性,使得当时社会普遍存有一种理智、客观的"务实"心态,此外,元代所存在的民族矛盾、阶层分化以及文化冲突,使得当时隶属于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领域的画家的绘画观念与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是以上两点造就了元代肖像画作品中的"写实精神"以及宫廷肖像画家与在野文人肖像画家作品之间不同的艺术面貌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晋国立国六百余年间的多次内乱,可分作前后两个阶段考察,前期的内乱迫使文侯、献公、文公等君不断改革,使晋国成为北方的强国。后期的内乱,致使私家势力膨胀,最终导致了晋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明神宗年间,由于“争国本”一事,神宗与大臣们就长子的册立问题进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斗争。而这一事件最终以神宗长子常洛继位结束。争国本从表面上看来是皇位继承问题,而事实上却反映了皇权的受限以及大臣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16.
廷杖在明代大行其道,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是有明一代著名的酷刑,是明朝统治者实行极端高压恐怖的统治模式之一。廷杖反映了明朝皇权与士大夫之间的对立,是在明朝重典治吏的立法思想下形成的一项独特的酷刑,它的泛滥与明朝文官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同时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倾向,对明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的"县大牢方百里、人口万户",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由于它远离国家政治中心,同时又受制于地方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成为存在制度漏洞最多、隐患最大、隐蔽性最强、盘剥农民最直接、社会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变态的"尾大不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朝议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策,并能自始至终给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在正反朝议的合力中,改革层层深入。朝议的主流观念来自汉文化。这种朝议的形成和发展,与北魏早期的历史变迁和孝文君臣的主观努力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特殊政策和策略,它所体现的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的思想和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仍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从和亲的起源、目的及史学家的评价三个方面进一步解读和亲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