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272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11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毛泽东作为经天纬地的一代历史巨人,其诗词具有雄视古今、独步百代的伟人气魄,这种气魄是由其志向所决定的.正是这种气魄,造就了他的雄才大略,使得他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举手投足都是大手笔,这种大手笔导致正面的功绩是巨大的,但一旦有失误,其负面影响也是严重的.毛泽东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都是我党和我国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研究、借鉴、学习毛泽东,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指导现实的行动.  相似文献   
22.
诗借鉴绘画的表现功能,但同时又实现对绘画的超越。诗人是以超人的敏感捕捉对自然的异样感受,以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瞬息万变的色彩,以音乐家的耳朵倾听自然静谧的声响,以哲人的静观体悟宇宙生命的律动,这些汇成一种超越视觉的全息诗性经验,把诗推向不可画的境地。  相似文献   
2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由此奠定了中国贬谪文学的传统基调——骚怨。中唐诗人刘禹锡无罪遭贬,远弃蛮荒23年。他在贬谪时期的创作,继承了屈骚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相似文献   
24.
"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是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教学改革项目2005年被批准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一批立项项目"。本文对"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背景、意义和建设情况进行扼要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5.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4200百余首诗中有140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26.
晚清著名诗人莫友芝一生创作诗歌千余首,其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那就是生日诗。自道光十六年26岁始至咸丰十年50岁止,莫友芝一共写了24首生日诗。其生日诗创作的主题有三:一是抒发事业无成、时不我待的怅惘;二是表达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和关切之情;三是表现友人间诚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7.
通过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两首玫瑰诗歌The Sick Rose和My Pretty Rose Tree,带大家走近诗人布莱克笔下的“病”玫瑰和“妒”玫瑰.我们应该在了解诗歌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拥有各自独特的见解,才能品味出这些诗作的异同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28.
声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中国百余年来波澜壮阔的现代性伟大历史变革中,新声诗始终呼应乃至推动着社会变革的大潮,歌唱新思想、歌唱新人物、歌唱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激烈斗争。它成功地走过了学堂乐歌、救国战歌、建设颂歌、改革潮音四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长期活在亿万人民心头、口头的不朽诗篇。但迄今为止,它的思想、艺术成就仍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并一直被排除在"新诗"之外。  相似文献   
29.
《国风》、《小雅》中的征战诗、思妇诗和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的流浪者之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战意识。战争有它的客观性、必然性,但它的负作用也昭然可见,周初到春秋这一时期有关战争的诗歌,吟唱出了人们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30.
卞先生独特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是我国现代翻译界的"新声"。他关注形式的重要性,以"信"为核心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并通过"以顿代步"的原则翻译了诸多诗歌及参与新诗格律建设,丰富了我国对西方文学译介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当然,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