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教育   4274篇
科学研究   663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234篇
综合类   334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3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305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When it comes to education, the dream cannot be controlled by the strictures of language or the conscious mind, and in its insistently disobedient character, is unwilling to submit to the demands of a deliberate and conscious curriculum. Indeed, we might say that what dreams represent is the absence of education itself, and a mobile energy antithetical to a fantasy of smoothly functioning teaching. In this article, we approach the question of dreaming’s place in education through two intertwined lenses: the conceptual and the literary. First, we intersperse throughout our paper excerpts from an untitled fictional narrative about a group of students who become progressively more beaten up, and whose teacher is unable to see their bruises, as they embark on the precarious task of expressing their dreaming, creative selves. We also turn to psychoanalytic theory (and, in particular, Thomas Ogden’s theory of dream thinking)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enetrable nature of the dream, and ask how such qualities of unrepresentability might challenge our desires for answerable questions and legible answers. We end this piece with a recogni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shared experienc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may also support a place for dreams.  相似文献   
112.
讨论光电子耦合器件CCD的基本结构和作为图像传感器件的工作原理,分析传统光电子耦合器件存在的问题,介绍光电子耦合器件CCD在光电子领域的多种应用和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3.
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与自学能力。文章从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出发,分析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从结合助学系统教学、注重读写结合、注重个性阅读等方面阐述自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4.
如果将诗人弗洛斯特比作为一位人生导师的话,那么他的一些诗作就被认定是诗歌体的寓言。它们描写的是动物世界的活动及发人深省的教益,但如寓言一样,其目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本文所选择的诗歌显示了诗人诲人不倦的良苦用心,教导人们如何抵御人间无法回避的恐惧、孤独及死亡。这些寓言诗具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指导人们在困境中能做到自我保护,生活自如。  相似文献   
115.
对于《汉宫秋》主题,传统认识有两大误区,即过分注重了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性和错误观照了作者的民族情结,从而导致理解与文本间多重矛盾的产生。根据对作品及作家的整体理解与剖析,《汉宫秋》是作者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化图式,富有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116.
赵慧  唐建敏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168-171
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自动作文评分AES(Automated Essay Scoring)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将其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效结合仍有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根据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结合L2(Second Language)语言学习特点,在分析AES技术相关原理基础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需结合AES技术和L2语言学习特点,构建基于AES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就陕西蚕丝业的主要副产品——蚕蛹的综合利用开发的现状与意义,蚕蛹的化学成分和蚕蛹可开发的产品与作用,以及蚕蛹综合开发的主要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展望了蚕蛹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8.
"莫扎特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扎特效应”是近年来音乐心理学乃至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对之做了解释,但大多只涉及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加工。文章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大脑对音乐的认知加工、情绪加工以及两者所共有的加工机制三个方面予以综述,发现莫扎特的音乐能激活大脑的多个脑区,并能挖掘出某些区域潜在的功能,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大脑的高级功能。  相似文献   
119.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基本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这一理论对我国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控和他控问题,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自主学习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0.
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