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27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教育   14964篇
科学研究   2637篇
各国文化   79篇
体育   1557篇
综合类   1396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13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493篇
  2019年   556篇
  2018年   471篇
  2017年   524篇
  2016年   551篇
  2015年   680篇
  2014年   1430篇
  2013年   2172篇
  2012年   1811篇
  2011年   1759篇
  2010年   1243篇
  2009年   1153篇
  2008年   1249篇
  2007年   1482篇
  2006年   1464篇
  2005年   1131篇
  2004年   915篇
  2003年   781篇
  2002年   582篇
  2001年   484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一所内地西藏班学校的两名西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访谈和观察,力图走进西藏散插生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与远在家乡的亲人、藏族同学和同乡、内地校里的汉族同学、汉族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及文化体验,探索西藏生在内地学校的社会网络构建,并以民族志的方式将他们的日常行为及其背后的实践逻辑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992.
语言性别差异涉及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谈话内容、人物性格等等,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现象。语言学家从文化、权力等角度分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形成了支配论和差异论两大体系。本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从情景研究模式入手,分析清朝宫廷剧《甄嬛传》中男女角色的话语风格、人物性格、角色关系和谈话内容。  相似文献   
9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取得一系列进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努力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形式,与社会保障在目标、主体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要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做到教育优先、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994.
伴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到来,现代高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而社会组织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力量,其参与高校治理的诉求愈来愈强烈,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力图在达到高等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善治"目标的基础上,依照国内外社会参与高校治理的成功实践,探究社会主动参与高校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5.
Language use can reflect social identities and the way a person is presenting himself or herself to other people. As to show how gender identities can be reflected from the discourse, a casual conversa...  相似文献   
996.
“机械制图”课程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石。基于教学资源共享,苏州市职业大学制图课程团队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化评价、客观化评价,借助企业案例评价和优秀作业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学习的评价效率和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97.
平衡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是当前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研究结果显示,当前高职生社会技能水平整体良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技能水平,助推技能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村落空间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以焕发民族传统体育生命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空间内涵、困境进行梳理和阐释,并提出相应路径。研究认为:村落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动力。中国社会深刻变迁,导致村落物质空间消亡、社会空间重塑和精神空间淡化,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依附物消逝、公共权力式微和文化精神消解。新时代要加大对村落保护力度,守护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生存空间;增强村落社会运行新动能,彰显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公共性;重铸村落文化精神,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治理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价值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在实践层面,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意味着培育公共精神、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更是要求我们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成不同经济主体的依存、互补、合作,并由此确保每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00.
Art and movement are motivating forces in, through, and beyond education. As populations ag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to support physical and social well-being. Yet, since the onse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re has been a reported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cross generations. Complex challenges require trans-disciplinary solutions, and this paper represents a joint effort within and across disciplines, communities and cultures to find ways to ameliorate this silent epidemic.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ross-disciplinary conceptual framework where Aboriginal Artists and Knowledge Holders, Teacher Educators, and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come together to explore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insights that encompass intergenerational art–moving–well-being practices, reducing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improving social connections across generations. There are two main aims of this paper; first, to better understand current studies that report on integrating art–moving–well-being practices, and the effect this ha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intergenerational participants (under 10-year-olds, 20+ year olds and 50+ year olds). Second, based on community needs, the long-term aim is to propose a flexible art–moving–well-being conceptual model that is scalable, sustainable and based on social and relational support systems. We propose a model that is flexible and adaptable within and across our local community and beyond. We argue that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re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and there is a need to connect specific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with art–moving–well-being practices that readily engage and integrate varied communities and cultures in sustainable way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riv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