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11篇 |
免费 | 489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4558篇 |
科学研究 | 2515篇 |
各国文化 | 79篇 |
体育 | 1561篇 |
综合类 | 1390篇 |
文化理论 | 27篇 |
信息传播 | 13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79篇 |
2021年 | 341篇 |
2020年 | 488篇 |
2019年 | 550篇 |
2018年 | 463篇 |
2017年 | 517篇 |
2016年 | 549篇 |
2015年 | 664篇 |
2014年 | 1390篇 |
2013年 | 2131篇 |
2012年 | 1759篇 |
2011年 | 1737篇 |
2010年 | 1235篇 |
2009年 | 1145篇 |
2008年 | 1224篇 |
2007年 | 1416篇 |
2006年 | 1407篇 |
2005年 | 1075篇 |
2004年 | 881篇 |
2003年 | 741篇 |
2002年 | 565篇 |
2001年 | 467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沈阳市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为国企改革付出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社会下岗人员和弱势群体较为集中,也成为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高发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形势任务十分复杂艰巨。该文通过对沈阳市基层社会组织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发挥基层社会组织作用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2.
73.
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领域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大连市重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社会参与功能与作用,培育了一大批扎根基层、富有活力、服务群众、管理规范的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为社会提供文化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再就业等便民利民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成为大连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大连社会建设注入了不竭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74.
75.
蔡振华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4):106-108
加强社会凝聚力是执政党巩固政党权威、实现阶级利益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政治权威、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教化等社会凝聚力产生的一般路径的研究,给转型时期我党加强社会凝聚力提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76.
77.
李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126-127
对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中学生自我认知与现实感的现状测查与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发现在社会成熟度方面,青少年运动员与普通中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价值观念的调查显示:踏实型青少年运动员占62%,与普通学生对比差异显著;功利型占30%,从众型占6%,与普通学生无显著差异;冷漠性占2%,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青少年运动员是否独生子女对其社会成熟度方面有影响,而父母教育程度、运动成绩、是否三好学生对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成熟度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8.
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亚初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44-48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下,高尔夫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和高附加值的社会产业。论述了现代高尔夫运动产业化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和发展趋势:市场发展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和互动性更加强劲;优化企业服务质量、完善企业服务功能、实惠透明的服务消费价格;企业管理水平向着专业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9.
国外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角色转换: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运动心理学在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角色转换及其后人生发展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我国运动心理学今后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及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0.
This paper explores experiences that remained salient in the memories of former participants in three nature-based programs in Colorado, five to forty years after childhood involvement. Interviews with program founders and staff, archival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s of current activities provided an understanding of each program’s history, mission and educational approach. In this context, 18 former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about program experiences that they remembered and program impacts on their environmental identities and academic or career choices.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practice theory, which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 practice theory i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environmental identity, but an ecological identity that forms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natural world i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ary concep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