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870篇
科学研究   22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04篇
综合类   28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本文针对高职生这一群体,分析了其价值观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02.
费正清视阈中的毛泽东时代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正清不仅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同时也是毛泽东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费正清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观察思考,认为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是一场“为了老百姓”而重建中国的革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福音;毛泽东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虽出现过一些失误,但仍不失为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成就.无论是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是由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谋自由、民主、幸福这两大梦想所推动.  相似文献   
9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所谓"普世价值"的流行与渗透所带来的挑战,一是价值观上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挑战。对这两方面的挑战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予以积极的回应,对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凝聚人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4.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广播新闻等媒体肩负着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建立及正确的舆论引导等功用,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媒体等要立足于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正确地把握广播新闻在进行舆论引导过程中的主动权,科学地发挥广播新闻对社会价值观所具有的引领作用,从而真正地将广播新闻等媒体传播渠道变成政府与人民、人民与人民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的渠道,并确保信息沟通交流过程中的畅通性,以期广播新闻对社会价值观的科学引领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905.
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从2003年始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仍然发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容易引发公平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二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三是村级干部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较为薄弱;四是新农村建设相关宣传工作不完全到位,农民主体性意识有待提高。为此,各地政府应该对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全面、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规划;积极探讨产业多元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养好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做好政策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农民缺位的政府主导改革为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的契约改革。  相似文献   
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堪称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形成共识的过程,它的培育路径是多元的,理论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理论认知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历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地位。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要实现自觉的价值认同必须建立接受内化机制、实践强化机制和灌输引导机制。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道德规范既要加强公民个人品德建设,又要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健全道德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907.
体育如何通过自身发展与带动发展,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体育学理论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建构中国特色体育学术体系的重要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体育在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竞技强国建设,增强国家自信和凝聚力;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聚强国复兴精神力量;助力统战工作,巩固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建构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体系,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体育助力政治建设的着力点为:加强党建引领,坚持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价值导向,构建中华体育精神引领的中国特色体育价值体系;增强法治支撑,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法治体系;推进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体系;强化为民导向,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体育强国体系;建构中国特色体育话语体系,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908.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的意义定义为实践,主张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重大意义,时代层面上能够引领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坐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层面上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内涵,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实践层面上能够抬高体育课程的教育站位,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全面发展。高校要从实践层面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在教学理念中融入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在教学内容中深化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丰富课程思政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909.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a definite shift in socialist pedagog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ytechnic education in the late 1950s. First, the Soviet model is presented, then the analysis of its Hungarian introduction show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oroughly, from the first steps in February 1958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in September 1960, which affected subsequent discourse about the so-called ‘school-reform’.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ports of the Hungarian Socialist Workers’ Party archives, mainly the files of the Political Committee, because this body designed and determ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in Hungarian education. Silence dominated the afterlife of the reform after 1965 – in retrospect, it was a failure – and the situation has not changed since. Although the archives are now open, the actor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ir different interests, have not yet been investigated by scholars.  相似文献   
910.
Ensuring a qualified teacher in every classroom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latest agenda to strengthen public education and maximize student achievement. Effective teaching and delivering quality instruction are lifelong and critical goal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High-quality induction programs support qualified teachers for every child. We evaluated perceptions of beginning teachers relativ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uction activities, assistance, and support provided within their school districts. Overall, this group indicated that induction programs were sufficient for them to succeed during the first years of t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ntinuing resear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