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教育   686篇
科学研究   30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6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根据安徽淮北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取土坑的试验资料,利用归纳法推导提出安徽地区尤若是淮北地区76g瓦氏圆锥仪与100g锥液限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92.
Screening of plane S waves by an array of rigid piles in poroelastic soi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 array of rigid piles used as a screening barrier for plane shear (S) waves is investigated in a homogeneous unbounded space. The dynamic poroelastic theory of Biot is employed,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an incompressible solid grain. Using Fourier-Bessel series,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scattering is solved by imposing continuity conditions and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t the soil-pile interfaces with the translational addition theorem. A parametric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poroelastic soil, separation between piles, number of piles and frequency of incident waves on scree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barrier,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an elastic soil medium. Compu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insic permeability of the soil medium displays an apparent effect on the screening of plane S waves.  相似文献   
93.
以不同土壤(酸壤和碱壤)条件下3年生曼地亚红豆杉为材料,用生理生化方法从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2项生理指标研究了曼地亚红豆杉在自然降温过程中抗寒力的变化,所得各项结果分别为:(1)不同土壤条件的曼地亚红豆杉低温半致死温度在自然降温过程中均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降低,且与采样前半月平均最低温度呈线性相关,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二者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表现为:酸性土壤小于碱性土壤.(2)酸性土壤条件下束缚水含量和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均明显高于碱性土壤条件下.最后确定了曼地亚红豆杉抗寒性大小为:酸性土壤强于碱性土壤.  相似文献   
94.
土壤呼吸及其组分随森林演替的变化对于长期碳循环模型及其地下碳储量至关重要.为了研究土壤呼吸随森林演替的变化及其影响机制,在2019年大兴安岭地区选取草地(GL)、白桦林(BF)、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MF)、落叶松林(LF)4个不同演替阶段并对其进行研究.采用壕沟法测定自养(RA)和异养(RH)呼吸.结果 表明,GL、BF、MF和LF的土壤呼吸(RS)分别为3.11,5.68,5.54和4.69 μmol·m-2·s-1,RH分别为2.37,4.56,4.31和3.50 μmol·m-2·s-1,RA分别为0.74,1.12,1.23和1.19 μmol·m-2·s-1,GL、BF、MF、LF去除凋落物后Rs值分别为3.01,5.21,5.24和2.88 μmol·m-2·s-1.GL、BF、MF和LF中RA对Rs的贡献分别为23.79%,19.72%,22.20%和25.37%.演替阶段对Rs有显着影响(P<0.05).回归分析发现,RA与细根生物量呈正相关(P<0.01),RH与森林凋落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的结果强调了演替阶段对土壤呼吸不同成分的重要性及其对估算森林碳汇潜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5.
锰矿冶炼中Fe、Mn对周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某锰矿冶炼厂周边地区土壤中铁锰元素的分析,发现冶炼厂周围土壤受锰矿冶炼厂的污染。含大量铁锰元素的粉尘、矿渣等进入土壤,使土壤中铁锰元素显著增加。实验结果显示:该冶炼厂附近土壤受Fe、Mn元素污染较重,土壤中铁锰含量分别为20250.78 ̄28426.06mg·kg-1、674.41 ̄4467.66mg·kg-1,已超出正常范围。冶炼厂粉尘中铁锰含量分别为78425.51 ̄78800.34mg·kg-1、100052.02 ̄100286.13mg·kg-1,矿渣中铁锰含量分别为2955.35 ̄3076.58mg·kg-1、7901.24 ̄8012.12mg·kg-1。土壤中铁锰含量与粉尘、矿渣中铁锰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冶炼厂周围土壤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96.
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有机碳含量不同的黑土,研究了有机物料施用量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以后CO2排放速率明显增加,5%和3%处理CO2排放速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2%和1%处理.有机碳分解初期CO2排放速率增加较快,波动性大,后期趋于稳定,其相对值大小随有机物料施用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加,即6号土>5号土>4号土>1号土.3号土性质与其它土壤样品略有不同,CO2排放速率偏高.  相似文献   
97.
对不同玉米品种进行干旱处理,对叶片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叶片质膜透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叶片含水量下降,叶片质膜透性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即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叶片质膜透性不断的增加,其中新实1号的变化幅度最小,而叶片含水量则随之不断的减少,与叶片质膜透性的结果相符.这说明幼苗期新实1号的抗旱能力较强.因此,对叶片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叶片质膜透性的测定可以作为幼苗期抗旱鉴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8.
人类的生存状态,包括经济生活方式,都关系着他们采取何种方式造物,以及这种造物的目的和加工制作方法。原始彩陶对泥土的发现和利用,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然材料感知、适应、选择的主体性调适的能量。人们从陶土所折射出的生命潜力和精神意蕴中,不仅清晰的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结构中浓烈的尚土意识,还悄无声息地滋生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恋土情结。  相似文献   
99.
戴先杰 《资源科学》1993,15(4):18-25
徐连低山丘陵区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劳力充足,区位优越,但是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了充分发挥该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搞好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调整用地结构,扩大林地面积;建设一批稻麦、花生、研究、果品、用材料、牛、兔等商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加强工程措施,提高环境整治效益  相似文献   
100.
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上的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欣怡  卢光辉 《资源科学》2006,28(3):193-199
水土保持一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预防工作,在1951年由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着手实施,直至今日已累积了长达50多年的经验,其实施的目标有农地水土保持、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农地生产力、山坡地保育利用与管理、坡地绿美化、集水区保育、治山防灾、土石流防治、教育宣导等多项功能。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中“水与绿建设计划”指出将整合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森林之范围予以永续经营管理,建构全岛生态廊道,并透过长期对生态及物种之调查监测,进行生物多样性之保育。“生态廊道”即是将破碎的生态栖地采后天补偿的方式,以最不影响该栖地之方法,将数个异质性的区块加以连结,来达成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功能。所以,规划有效的生态廊道除了提供物种迁移时所需的安全庇护空间与食物的来源外,更重要的是增加生物族群间基因的交流和避免区域性的物种灭绝,预防更大规模形式的生物灭绝发生。本研究目标将探讨规划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事业里的效益,以水土保持方法中的农艺与植生方法来评估成效,期许“生态廊道”与“水土保持”这两项国家重点计划得以相辅相成,同时奠定台湾生物资源与水土资源永续发展之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