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265篇
科学研究   3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10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长期以来,在评价《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中,存在着一种抑师扬徒的情况,即贬低甚至丑化唐僧,而把孙悟空作为美化、歌颂的第一形象。这是一种颠倒和错位现象。因为唐僧是佛祖和菩萨选定的到西天取经的责任人,他是西天取经的真正主角和精神领袖。他表面上看似文弱、迂腐,实际上在内心深处闪耀着光彩夺目的精神光芒。主要是九死不悔、一路向西的坚定信念;持戒守节、视财如土的品德和定力;宽厚容人、以德报怨的慈悲心怀。这些精神,同孙悟空身上体现的反叛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一样,都是《西游记》这部伟大作品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42.
论文学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43.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4.
从《诗经》开始,“曰归曰归”的呼唤就不绝于耳。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魏晋六朝时期,凄美的思乡情绪更加泛滥。它既源于当时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恋土情结、宗法人伦等因素对魏晋人的影响,也与当时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这种思乡情愫的勃发,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5.
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至今依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因,一方面是读者对路遥“用生命写作”和“为读者而写”人格的尊崇,另一方面是读者与《平凡的世界》中所蕴合的对苦难的抗争与超越、对道德的呼唤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等精神意蕴产生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46.
农民精神负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农民精神负担主要表现在农民在自身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认知方面存在疑惑,相对剥夺感日益凸显。农民精神负担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47.
阿城的《棋王》是其代表之作,《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一生的最后作品。这两部作品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下棋的题材,同样面对灾难的背景(“文革”和“二战”),都是反思之作。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文化选择,这样的选择向度与作者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8.
安妮·宝贝长篇小说《春宴》堪称其转折性的作品。透过作者感性的文字叙述,对《春宴》中涉及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进行反思与研究;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拯救及重建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现代人关于精神家园的回归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9.
苗族服饰的生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服饰的现状和发展由它所处的民族文化生境所制约,从对昌宁县苗族服饰目前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田野调查中,可以发现其既有存在的基础,但又面临着诸多困境,苗族服饰文化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获得持久弥新的生命力,必将有赖于与之相协调的民族文化生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5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inted representation, and prosecutori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movements, actions and motivations of early Quakers as vagrant. It argues that the prevalence and power of representing (and subsequently treating) early Quakers as vagrants is an understudied aspec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ociety of Friends, particularly in Interregnum England. As evidence, it interrogates a furious pamphlet debate between mid-century religious writers and preachers, who devoted much time and ink to painting Quakers as mendacious vagabonds, and Quaker ‘First Publishers’, who responded at length and in a striking way to these accusatio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se images of Quakerism as a form of ‘spiritual vagrancy’ created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echoes in English and Atlantic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