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72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通过立体摄像方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成功和失败试举动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对同一运动员尽管成功和失败抓过程中,杠铃重心都达到相同的最大高度,然而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的相对垂直距离是不一样的失败试举过程中,运动员没有获得足够的垂直支撑空间,在极限负荷情况下当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支撑力量,造成失败。  相似文献   
62.
幼儿心功能测评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确定幼儿心功能测评方法,选择了3种不同的运动负荷量,即“30 s30次蹲起”、“30 s20次蹲起”、“45 s30次蹲起”,对1412名3-6岁幼儿进行实验、对比发现,处于发育朗的幼儿不宜进行大强度负荷的运动实验,静态的心率、血压测评也难以对心血管功能作出有效的评定。因此,最终确定以“45s30次蹲起”的定量负荷测评作为该年龄阶段心功能评价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运用录像分析系统,分析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对抓举技术中的预备、提铃、发力、下蹲支撑、上举等5个动作环节进行了阐述,揭示该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4.
数字图像技术在女子举重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步缩小,技术的正确合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对我省女子举重队某队员的抓举动作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杠铃重心的轨迹及速度;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发现该队员存在下蹲到上举阶段,杠铃偏向支撑面前部;发力瞬间,关节伸展不充分;上举的锁肩提肘动作太小。数字图像技术对于举重项目的技术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久蹲(5min)后以较快和缓慢2种不同速度站立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应用CBS-II经颅多普勒诊断系统,分别在久蹲(5min)后即刻、久蹲后较快(1s)站立和久蹲后缓慢(3s)站立,即刻检测了20名男女受试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CAVmean)。结果:久蹲后较快站立MCAVmean由(49.67±5.36)cm·s-1下降至(32.67±5.27)cm·s-1(P<0.01),下降了34.23%;久蹲后缓慢站立MCAVmean由(49.32±5.62)cm·s-1下降至(42.84±5.56)cm·s-1(P<0.05),下降了14.01%。结果说明久蹲后较快和缓慢站立都能引起脑血流速度下降,但较快站立脑血流速度下降的辐度大于缓慢站立脑血流速度下降的幅度。  相似文献   
66.
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大强度训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其大强度训练的内容、负荷量与训练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7.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录像解析、动力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进行三维动力学和二维运动学测试分析 ,根据技术动作的用力特征和运动轨迹的定量描述 ,得出抓举技术结构特征和主要技术影响因素 ,指出抓举技术的主要生物力学因子。  相似文献   
68.
本文通过对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刘寿斌、何英强等154名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得知拇指长度与抓举成绩有关,并提出了男子举重运动员拇指长度的选材下限为(5.91-0.15)厘米。对男子抓举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9.
ABSTRACT

A common practice in resistance training is to perform sets of exercises at, or close to failure, which can alter movement dynamics. This study examined ankle, knee, hip, and lumbo-pelvis dynamics during the barbell back squat under a moderate-heavy load (80% of 1 repetition maximum (1RM)) when performed to failure. Eleven resistance trained males performed three sets to volitional failure. Sagittal plane movement dynamics at the ankle, knee, hip, and lumbo-pelvis were examined; specifically, joint moments, joint angles, joint angular velocity, and joint power. The second repetition of the first set and the final repetition of the third set were compared. Results showed that while the joint movements slowed (p < 0.05), the joint ranges of motion were not alter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ost mean joint moments (p < 0.05), indicating altered joint loading. The knee moment decreased while the hip and lumbo-pelvis moments underwent compensatory increases. At the knee and hi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p < 0.05) in concentric power output (p < 0.05). Whilst performing multiple sets to failure altered some joint kinetics, the comparable findings in joint range ofmotion suggest that technique was not altered. Therefore, skilled individuals appear to maintain technique when performing to failure.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对男大学生小腿三头肌在递增负重提踵和蹲跳动作时表面肌电(sEMG)信号的分析,探讨动作形式与神经肌肉活动方式之间的联系。方法:男大学生在不负重和30%、60%、80%、100%最大力量(1RM)负重下分别进行一次提踵和蹲跳动作,同时记录腓肠肌内侧头(GM)、外侧头(GL)和比目鱼肌(SO)向心收缩阶段的sEMG信号,比较各等级负重条件下两种动作运动时iEMG、MF和MPF等肌电指标的变化。结果:在进行负重提踵时,随着重量增加,GM、GL和SO表面肌电的iEMG均显著增加,但MF和MPF在不同负重等级完成动作时的差异不显著;在进行负重蹲跳时,各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iEMG、MF和MPF在各级负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其数值与重量的增加具有线性关系;在不负重提踵时各肌肉的iEMG值与蹲跳差异不显著,但大负重后显著高于蹲跳;MF和MPF值在不负重提踵时显著高于蹲跳,负重后其差异基本不显著。结论:在递增负重提踵和蹲跳动作时,小腿三头肌向心收缩阶段的sEMG信号表现存在差异,其所反映的神经肌肉控制方式不同,提示所完成动作的动力学特性如速度、多关节链等,可能会影响运动单位募集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