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9篇
教育   697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38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闵兰斌  刘宾 《幼儿教育》2012,(15):42-45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3~6岁儿童依据单幅图画、连续图画建构故事图式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单幅图画和连续图画对5~6岁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单幅图画比较适合较小的儿童进行故事图式建构,连续图画则更适合年龄稍大的儿童。教师要根据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的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看图讲述材料,提供适宜指导,促进儿童故事图式建构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2.
故事教学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游戏形式,同时采用音画同构、生活化语言、多形式阅读等策略,促进幼儿语言与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3.
南宋莆田人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创立的12大类分法,在“记百代之有无”和“广古今而无遗”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的目录学思想,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然目前学者对《通志·艺文略》中一、二、三级类目的统计数目却是众说纷纭。经分析考证,《通志·艺文略》合理的实际类目数应为:12大类、65小类、431种。  相似文献   
154.
杨心一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小说家,但是目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学界几乎一无所知。今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杨心一的籍贯、生卒年、学习经历、任职情况及社会活动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大体澄清了其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55.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156.
严歌苓作为著名旅美作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中有许多是关于错位爱情的书写。按照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对象,将错位爱情分为同性恋题材的错位爱情、乱伦题材的错位爱情以及身体残缺者的错位爱情。她独特的言说方式下的错位爱情蕴藏着她对"人性"的探索,凸显出具有当代锋锐精神特质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学理论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57.
曲名与本事均为乐府诗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乐府诗本事是其曲名取义的直接来源,曲名是其本事内容的关键字眼,也是对其本事最精当的概括。文人创作往往以曲名来化用乐曲创调本事、传播本事中的各种信息,从而丰富作品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8.
从魏晋至明清,笔记丛书、传奇、小说中就存在大量以人鬼恋情为原型的故事。以弗洛伊德对于鬼的认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为视角,得出人鬼恋情是人的欲望的投射,主要表达了四类感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好色男人的惩戒;女性意识的觉醒;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59.
近来在山西陵川发现的“书鼓砖雕”文化现象实际是一种国内特殊的曲艺文化民俗事象。这是一种将本地兴盛的说唱文学艺术与砖雕艺术互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事象。从“书鼓砖雕”概念、陵川民居院落结构布局、陵川民居庙宇特点、建筑砖雕工艺及艺术特色、陵川书鼓砖雕墀头题材内容等诸方面对这一民俗事象进行剖析,可为进一步揭示这一民俗事象更深层的建筑关学价值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0.
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the generative causes of vari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ew teachers. Building on previous work that has shown a link between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ocio-political context, we argue that the context experienced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shaping how beginning teachers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eacher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linear response to neoliberal education reform described in much of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may be too simple to account for the range of ways teachers interact with the system. There is, therefore, a need for greater diversity in research approaches to work with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systems in and around schools. To support this call for methodological diversity, we borrow the life story model of identity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use a computer-assisted phenomenographic analysis technique to find new ways into the research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