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6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3203篇
科学研究   1264篇
各国文化   37篇
体育   173篇
综合类   174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6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639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55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意义]在大国竞争日渐激烈的非常时期信息迷雾日益凸显,明晰和破除信息迷雾、防止战略误判是一项紧迫而严峻的情报工作。[方法/过程]文章通过阐述信息迷雾的由来,明确信息迷雾是国家战略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以美国对华及其他国家所实施信息迷雾和成本欺诈的案例,进一步分析其制造信息迷雾的意图及能够得逞的原因。[结果/结论]分析发现,受施国对施加国所形成的路径依赖、规则依赖和对抗依赖是信息迷雾始作俑者达成目的的重要原因。如要防范和破除信息迷雾造成的消极影响,就必须立足国家利益、树立底线思维、掌控真实情况,要以事物对象的自身规律为参照,增加成本视角的思考,审慎看待西方的话语和术语概念,对信息迷雾的发起方进行全面细致的情报工作,正确进行战略判断。  相似文献   
142.
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30年间,美国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渡,并且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财政紧缩以及院校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对此,美国著名教育战略家乔治.凯勒提出了著名的大学战略规划理论,指出:大学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战略规划。本文将对该理论作一介绍和评析。  相似文献   
143.
近年(1995-2001)来赵树理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文化与文学的链接、对话;比较视域更为广阔,视角更为丰富;站在“世纪”的平台上审视、反思赵树理现象;创作研究量多质高;宏观研究成果突出。赵树理研究企盼新的研究话语和建立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44.
本文对12种豆科植物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分子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导管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演化趋势,与花部的演化趋势似乎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45.
联盟关系风险生成机制研究:以娃哈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菲琼  虞旭丹 《科研管理》2010,31(6):159-166
摘要:企业联盟关系风险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Das & Teng两位学者创造性地把联盟风险概括归纳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其中关系风险特指联盟伙伴可能的可能机会主义行为或是对联盟缺乏忠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分析联盟关系风险的生成机制,演绎出联盟不同阶段关系风险的差异。同时,在此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达娃联盟”的关系风险,由此给出了联盟关系风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6.
翁同龢诗文集、日记、书画题跋中有大量文献,阐述评判名家书画作品,详尽记载书画研习经历,传播交流书画研究成果,辨章考镜书画版本源流,挖掘提供书画人物史料等,从中反映其丰富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7.
Focusing on the work of the Japanese sociologist Koyama Eizō,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race studies from the late 1920s to the 1940s. During this period, Japanese intellectual discourses on race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ed to manage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 within the Japanese empire and contain the growing mobility of populations in and outside of the territory. Reflecting Koyama’s keen interest in racial/ethnic contacts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his intellectual work symptomatically exemplifies not only the convergen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dominant imperial regime but also the transpacific implications of Japanese race studies. On the one hand, my study examines Koyama’s preoccupation with racial/ethnic contacts in relation to imperial security and also traces how his study intersected with the discourse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tists who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Japanese migr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examine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minzoku in Koyama’s discourse coincided with contemporaneous attempts to mobilize diverse populations in the empire. Thus, my research reveals a complex dynamic of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discourse on Japanese race studies in the interwar era.  相似文献   
148.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hua Beng Huat’s work on the East Asian pop culture that became more promin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1990s, when the circulation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format pop culture started to exceed linguistic, ethnic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It argues that Chua’s work indicates that the pop-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that support the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isation processes in East Asia need not be national in origin but can hail from different national origins – and this despite the existing political realities of the region and its history of political fractures. Chua Beng Huat cautions, though, that the national popular can also be marshalled to defeat the border-crossing potential of an inter-Asian pop culture. What is the “Asia” imagined or being represented in such cultural production? Chua’s work is also distinctive in that it deals with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underpin mainstream pop consumption as a socio-cultural phenomenon, instead of examining consumption as identity politic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noting the significance that Chua as an institutional builder has played in enabling the study of East Asian pop culture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49.
摘要: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旨在通过特异性的持续发展,创造优于竞争对手的高收益。研究认为:1)我国竞技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存在高成本低效益、国际体育竞技竞争和体育事业其他领域资源竞争问题,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益是我国竞技体育今后发展的目标和管理的基本理念;2)以成本优势战略为指导,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首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要素水平,以22~26枚奥运金牌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3)在项目选择上,以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含蹦床)、射击、举重柔道和跆拳道为优势发展的项目,实施歧异化发展;4)发展战略设计以优势项目和国家队等重点管理领域为工作重点,进行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国家、市场与社会资源,实现发展目标积聚。与此同时,在竞技体育投入渠道、资源分配、管理体制、“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竞争理念方面简要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0.
构建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的战略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三角地区文化同源互补、经济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正稳步推进,都市生活圈已初步形成,有利于长三角都市休闲体育圈建设.认为:应着力打造城市体闲景观体育群、环太湖休闲体育圈、滨海休闲体育带和山水生态休闲体育特色区.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化运作机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提高影响力,借助体育节培育体闲体育意识,树立文化生态品牌提升内涵建设,错位整合资源增强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