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4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教育   3991篇
科学研究   615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319篇
综合类   291篇
信息传播   9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255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艳 《图书馆论坛》2006,26(5):256-258
当前,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文章对现有几种“学科馆员制度”定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真正涵义和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工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黄俊贵 《图书馆论坛》2006,26(6):183-187
论述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与传统服务关系、学科馆员与传统参考咨询员、知识服务主要特点与工作模式,以及如何实现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学科信息门户的含义及类型入手,论述了学科信息门户知识组织体系的原则及知识组织的内容:分类法、主题法和分类主题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彭前卫 《图书馆论坛》2006,26(4):8-11,7
主体性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关系是主体虚拟实践所构建的,虚构性是其本质特征。在从现实到虚拟转换过程中,主体的非理性冲破了理性的束缚,主导了主体的行为,造成了网络信息活动的失范。从主体性角度来看,防范网络信息活动失范,应从增加制度供给和强化主体理性着手,通过引导主体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培养其网络理性,以人的理性规范和引导非理性因素以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杨木容 《晋图学刊》2006,(1):34-35,41
本文针对目前CALIS的“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对其发展的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图书馆绩效评估是对图书馆各项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比较。我国图书馆绩效评估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和转型发展阶段。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评估指标标准化、评估对象数字化、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客体整体化的态势。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类主题入手 ,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十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五年来的载文统计分析 ,探讨了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献组织与网络信息组织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地球村”已并非神话,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图书馆传统文献组织与网络信息组织的实质是知识组织,分类法和主题法是知识组织的基本方法。探讨网络信息组织与传统文献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柳小望 《图书馆杂志》2005,24(2):39-41,87
文章讨论了复合图书馆的本质及高校图书馆开发若干“复合型学科文献信息中心”的原因、可行性及其原则,指出有选择地发展复合型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并开展复合式研究性服务是普通高校开发复合图书馆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一旦与学生、教师和高中学校的利益高度相关,那么由这些利益高度相关的主体来进行评价时,由于受到"理性经济人"自利性的制约,利益高相关主体极有可能因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最终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取决于"评价什么",更取决于"谁来评价",甚至可以说,"谁来评价"会直接影响着"评价什么"。而就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来看,学生更多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记录主体,高中学校(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等)更多的是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真实性的监督主体,而高校才是最终、最佳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