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关于孔子之于诗学的贡献,人们所论甚伙,似已难以置喙,然大多数评论都忽略了孔子言《诗》的背景,即西周礼崩乐坏,诗教式微的现状。孔子于此重新赋予《诗》以经典意义,并将其作为其学术承传的一个重要文本,这对后世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查考可见,孔子对《诗》的"备王道"、"述礼乐"的诗学定位,恰恰开孟子、荀子诗学阐释的王道派和政教派的分野之端,而汉代《诗》的经学化阐释,也多围绕这两点而开。  相似文献   
222.
明末清初的实践礼学思潮,主要是针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孙奇逢、陆世仪等人。他们针对当时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重倡儒学经世致用的宗旨,身体力行,实践礼学,重建儒家礼秩。实践礼学思潮在改良风俗、改造理学、保存与发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他们的努力,传统理学最终成为清王朝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合法的主导地位,从而彰显了儒家文化,奠定了清廷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223.
《史记》中的礼仪思想在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中都有体现,在八书中的《礼书》《乐书》中更多一些。其中《礼书》对礼学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文章重点分析了《礼书》中司马迁关于礼仪的产生、礼仪的内容、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功能,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礼仪文化自信、提升民族礼仪形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24.
通过对国内外拉丁美洲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对拉美城乡关系的概念界定、总体特征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相关研究的难点,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25.
明中叶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程朱理学的衰落及各种思潮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重新受到重视,并在部分士人的推动下形成一时潮流。嘉靖初年活跃于政坛的"议礼派"官员,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们提倡"黜虚崇实"与"体用结合",重视思想上的诚敬与行动上的笃行相结合,并以复古作为其学术上务实、政治上革新的有效途径,同时抨击宋明理学"灭人欲"的道德观,主张义利并重,这些内容都与明中后期经世思想的主体相吻合,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晚明的经世思潮不仅是批判理学和王学的思想武器,更引发了整个社会重视实学实用的经世风潮,一直延续到明清之际。  相似文献   
226.
无法通过的"通过仪式"--《海的女儿》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的女儿》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文学和仪式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海的女儿》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同时,也分析了《海的女儿》是一部充满了仪式化叙述效果的作品。这些都是它在艺术上获得了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7.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各地商人的塑神、祀神等行为 ,无不体现着地方文化的斑斓色彩、折射出地方历史的特殊发展内涵。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云南地方民族商人 ,和内地商人一样祈福于财神、关公等一般神灵的同时 ,也把寻求精神慰藉的目光投向了本乡本土的传统信仰习俗 ,反映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这些商人身上的深深烙印。同时 ,商人借助参与重构地方祀神仪式的契机 ,造成了近代滇西北地区一些独特的社会变迁景象  相似文献   
228.
上古时期的农事与祭仪都有很严格的季节性,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为一幕幕与特定物候相对应的季节性仪式景观。《夏小正》以韵文的形式,依一年十二月分十二章,借助每月中典型的季节性物候景观标示着相应的社会生活节奏,是早期敬授民时仪式的产物。它的传播,使季节性景观成为农事、祭祀等生活内容的重要表征形式。这从创作动机、文体特征、表现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到农事类歌谣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229.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具有理想色彩,历代统治者和儒者对“仁”学有所歪曲,不能仅以时间顺序为据来指责孔子的“倒退”,从而否定他的人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30.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