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色墙纸》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吉尔曼的短篇杰作。小说以一位敏感的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家庭里备受压抑的经历,揭示了家庭这一“囚笼”对女性身心的摧残。在男性文学传统的羁绊下,吉尔曼通过巧妙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跃出了语言的表层意义,冲破了男性话语的“囚笼”,达到了女性自我言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宋代元宵节以张灯宴游、百戏巡演、天子同乐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是官定的最热闹节日之一。宋代元宵词展现了节日期间淡化等级、突破禁忌的各种狂欢性节俗活动。元宵狂欢中显示出的特有的文化现象——颠覆,以及民众胸臆表白的特殊方式——笑乐,体现了民众的自由平等愿望与乐观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哥特式小说女主人公通常被塑造成为缺少幻想、缺少对自我体认的女性,遇到人生问题时,经常使用直觉和非理性处理问题,也经常以弱者姿态出现。而这里要论述的是马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小说创作实践中把女性刻画成为富于幻想、内心充满理性的强者,从而使她成功地颠覆并丰富了传统哥特式小说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也有助于对现代女性品质与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冯的戏仿小说是以经典文本为故事材料而产生的新文本,是"对摹本的摹仿"。它对前文本的主题立意进行消解,在叙述方法上创新,带有强烈的颠覆意图和反讽意味。其叙事的主要动机是对以往小说的宏大历史叙事予以无情的解构,并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In Indonesia mobile technology has come at the end of 35 years of the Suharto regime, and in its aftermath an era of new openness. Not surprisingly mobile phones are by many Indonesians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freedoms of this post-1998 period, facilitating newly emergent youth cultures, a hip mobile lifestyle as well as experiments with novel sexual identities. In a country characterized by stark contrasts—between center and periphery,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the rich and the poor—this has at the same time resulted in an uneven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thus in the coexistence of very diverse cellular markets. Through deliber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mobile technology, new possibilities the phone seems to offer, and the often creative solutions people find in gaining access to mobility, it is shown how Indonesians try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otherwise abstract notion of (post)modernity.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质就是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抽象力把世界作为整体把握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因而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首先在于他意识到任何理性,观念不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幻觉”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且这种反本质的观点,又是一种标准的后现代哲学语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认识过程”混同于“表达过程”,语言不仅不是消除哲学问题的工具,而且还是澄清哲学问题的砝码,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与“颠覆”一词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旨在剥离它的唯心论外壳,决非要去颠覆它。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不仅关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而且致力于父权文化下性别意识与性别秩序的解构与重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紫色》中的性别形象、性别冲突及性别等级,发现该作品不仅解构了父权文化意识中的男女性别形象的二元对立,改写了女人迫害女人的性别冲突关系定位,而且颠覆了男强女弱的性别等级制,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余华曾以颠覆性的极端写作成为先锋派的闯将。他的小说不仅颠覆了日常生活经验,而且对既定的经典叙述模式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颠覆。论文正是以他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的一些作品为例,探讨他对侦探、武侠、才子佳人、现代言情以及抗战小说的颠覆性写作,以显出他卓尔不群的叙述技巧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与纯文学体系的小说相比,网络小说的美学和艺术特点体现在“都市压力”的虚拟性释放、经典式爱情的虚拟性复活以及时空结构的审美张力和情节动力等视域。网络小说之所以呈现出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美学分野——现代人改写历史、颠覆历史的创造冲动,其背后有三重文化动因,即他者的眼光、广博而杂糅的文化背景以及强烈的平民立场。但是,当前网络小说也面临着历史的拐点,显现出多重危机:商业化危机、被纯文学收编的危机以及网络小说的理论危机。目前,大多数网络小说创作尚处于不自觉状态,需要相关理论的思考与深化。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