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教育   4046篇
科学研究   621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322篇
综合类   32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刘心润  侯斌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5):543-545,537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素质测试、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湖北省网球后备人才身体素质现状。结果表明:男运动员的800m跑、背力、原地纵跳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优于女运动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扇形跑、立定跳远、30m跑、握力男运动员略优于女运动员;一分钟双摇跳绳、反应时、坐位体前屈女运动员略优于男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2.
青少年是我们发展体育事业的关键,只有重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我们振兴足球事业的宏愿。文章通过对山西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现状进行研究,从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数量、科学的训练手段和训教结合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我国朝鲜族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深入剖析影响我国朝鲜族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战略及具体措施,为发展和繁荣我国朝鲜族体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采取抽样调查手段对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社会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辽宁省体育系统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运动员缴纳的各项费用;辽宁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培养有较好的社会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05.
一个人的成长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个方面的影响,竞技体育人才成长也同样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个方面的影响。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的。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第一教育人和教育空间是父母和家庭。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文精神、社会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6.
仪器仪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仪器仪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设备转化、与知名企业联建实验室和自主研发实验设备措施,改善实验室硬件平台及环境,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高技能人才是指既有比较高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复合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尚严重缺乏,营造学习型组织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8.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多项实验操作需要学生达到标准化、正规化的熟练程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我院建立了模拟病房,学生在模拟病房的训练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入景、入情、入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创.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好地进行整体护理。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understood as essential to enabling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and policy have centred on access to university, but recently attention has turned to the journey of social mobility itself – and its costs. Long-distance or ‘extreme’ social mobility journeys particularly require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journeys of first-in-famil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especially high-status degree of medicine,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21 students at an Australian medical school. Three themes are discussed: (1) the roots of participants’ social mobility journeys; (2) how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 is experienced and negotiated within medical school; and (3) how participants think about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nd futures. Students described getting to medical school ‘the hard way’, and emphasised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attitudes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wealthier peers. Many felt like ‘imposters’, using self-deprecating language to highlight their lack of ‘fit’ in the privileged world of medicine. However, such language also reflected resistance to middle-class norms and served to create solidarity with community of origin, and, importantly, patients. Rather than narratives of loss, students’ stories reflect a tactical refinement of self and incorporation of certain middle-class attributes, alongside an appreciation of the worth their ‘difference’ brings to their new destination, the medical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110.
黑龙江省高校法语专业的创办,使研究法语人才培养模式被提上日程。在分析了黑龙江省对法语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法语专业应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探索中法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开发本校资源,培养复合型法语人才,为我省和东北输送高素质的法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