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084篇
科学研究   152篇
体育   130篇
综合类   97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is paper offers a brief review of the use of metacognition by proficient and poor performers in academic and psychomotor tasks as well as highlights the parallels and provide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etacognition is knowledge about one's own cognitive processes [Flavell, J.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To date,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metacognition by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abilities (from those having a learning disability to those identified as gifted) has been mostly restricted to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in academic areas such as reading, writing, or mathematics.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has been more extensively explored in the expertise literature in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academic and psychomotor tasks. Similarities have been noted in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 in both these types of tasks. Studies have begun to explore the use of metacognition in psychomotor tasks such as key strokes, ball throwing–catching, and running. It seems that, as with th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parallels also exist in the use of metacognition by poor and proficient performers in academic and psychomotor tasks.  相似文献   
142.
任务型教学与高师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在中学的推广,对高师中学英语教学法的课程教学理念、教与学双方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策为:切实树立“源于中学、高于中学”的理念;以研究任务型教学为契机,大力推广探究型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组织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43.
“任务驱动”是学生按照教师、教材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自己的某些需要去完成某项工作。这种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符合计算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4.
校本教研是提升学校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校本教研有两个基本任务:以课程内容变革为中心的高中新教材的研究和以教学方法创新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有: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协作互助、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课题设计、行动实施、课题总结。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对“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内容体系、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其他类似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6.
列宁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阐述了青年教育的重大意义、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这些思想对我国的青年教育事业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我国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要推动青年教育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对青年的全面教育、拓宽青年教育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7.
“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难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科学培育的首要前提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构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依据整体研究范式,采取“目标式/判断式+滚雪球”抽样方法对长三角地区35位“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通过9位岗位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收集要素,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验证及融合。基于此,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编码方式概括提炼素质要素构成与概念框架,并对初始框架进行验证修订。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框架包括“元素质、过程性素质以及整体化设计素质”等3大模块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创业动机、职业承诺、农场生产与情境领导、市场商机识别、风险承受力等12个素质概念。该新型职业农民胜任素质模型可用作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资格评价标准等的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8.
网格技术——被称为下一代的Internet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近几年IT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网格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网络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提供较高的计算能力。一个好的任务调度算法能够更好地发挥网格资源的作用。在网格任务调度的研究中采用一个实际的网格环境是没有必要的,而往往采用网格模拟器来完成。用SimGrid SG模拟网格环境,应用Min-Min算法思想对依赖任务实现了调度,通过对算法的模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并找出了实现算法高效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9.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经成为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新工具。全文阐述了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解析了战略的本质,明确了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引入平衡计分卡和作业成本法的战略管理工具,把战略管理的贯彻、战略规划程序和预算程序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助于确保预算对战略的支持,实现战略与预算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50.
Assessing a student's acquisition rates (ARs) is a reliable way to determine how many new words should be taught in one lesson without reducing retention. Exceeding a student's AR can result in frustration and problem behavi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AR on the off‐task behavior of kindergarten students while participating in a commonly used sight‐word instruction video. Participants included 39 kindergarten students whose ARs were assessed before showing the sight‐word video. Behavior was measured as on‐ and off‐task using momentary time‐sampling with 10‐s interval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time off task increased after exceeding their ARs, with a noticeable immediate increase. The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