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8631篇
科学研究   70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76篇
综合类   488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5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568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836篇
  2011年   727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521篇
  2008年   693篇
  2007年   904篇
  2006年   874篇
  2005年   772篇
  2004年   586篇
  2003年   585篇
  2002年   512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周富 《天津教育》2021,(7):159-16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等内容。重视对新时代新人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个学校紧抓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并通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塑造他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82.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大学生对社会影响、教师权威、同侪压力的三重"沉默",面临"顺势而为"的机遇与"逆势而为"的挑战。应化挑战为机遇和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互联网新阵地,提升教育主客体用网能力,强化网络舆情的收集引导,形成线上线下的育人合力,扎实推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83.
微观史学带来了史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教育史研究的变革。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实践的微观史学,关注"小事件"背后的"大问题";强调边缘群体的个体经验;注重发现问题及自我反思。微观史学在教师生活史研究中的价值体现为:丰富人们对教育历史图景的理解;深化对教师个体经验的解读;为教师及研究者的反思提供客观依据。研究者在借鉴微观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教师生活史的研究时,应关注教师生活及其特定背景,重视教师个体特质的研究,促进教师和研究者的合作与反思。  相似文献   
984.
黎子辉 《现代情报》2016,36(7):121-126
留学热潮推动下,留学咨询服务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以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为优势的图书馆亟待在该业务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实践。文中通过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个人定制留学咨询服务实践工作,为图书馆开设同类型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参考。该项服务作为图书馆面向学生的深层次学科服务的具体形式,其推广不仅为学生获取客观性留学参考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可作为图书馆咨询服务在新形势下的一种知识化服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85.
为每一位Web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网站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Web挖掘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访问信息挖掘的用户个性化配置方案模型,并对模型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86.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获取策略及其法律与道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培兰 《现代情报》2007,27(4):34-37
本文试着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情报工作中信息搜集的方式及其应注意的事项,阐述了针对竞争对手的情报获取策略,探讨了如何注重竞争情报获取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87.
股票期权激励是消除“道德风险”,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较好方式。但目前,中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条件,针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88.
Luciano Floridi argues that every existing entity is deserving of at least minimal moral respect in virtue of having intrinsic value qua information object. In this essay, I attemp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is important view as well as the arguments Floridi offers in support of it. I conclude both that the arguments are insufficient and that the thesis itself is substantively implausibl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rdinary intuitions.  相似文献   
989.
This is a follow-up article toPhilip Brey's ``The ethics of representation andaction in Virtual Reality' (published in thisjournal in January 1999). Brey's call for moreanalysis of ethical issues of virtual reality(VR) is continued by further analyzing issuesin a specialized domain of VR – namelymulti-user environments. Several elements ofBrey's article are critiqued in order to givemore context and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Issues surrounding representations ofcharacters in multi-user virtual realities aresurveyed in order to focus attention on theimportance of additional discussion andanalysis of specialized aspects of VR.  相似文献   
990.
As the physical and digital worlds interact,some fields of technoscience have started toshift from an approach emphasizing simulation –in which the physical is replicated in thedigital – to one focusing on augmentation, inwhich the digital is utilized to enhance thephysical. A good place to study theimplications this shift has on the individualis the field of personal wearable technologies.Here, the body is not simply extended b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 but also becomes their intimate host.This represents a new step in th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synergy betweenindividual (body)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and also affects the ways in which the role andcharacter of each actor are defined. This paperexplores some of the theoreticalre-orientations underpinning the development ofwearable computers and how these shap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