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87篇
科学研究   3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9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中,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已引起了普遍关注,而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所不能忽视的。为此,文章以人文关怀为理论视角,从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模式、载体、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健康、自强、感恩之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人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对象,寒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目标。要真正在教育管理中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应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因为它是一种以实践的、辨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的管理观,是一种能够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  相似文献   
33.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34.
从人的自然生存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三个方面入手,阐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解惑、励志、育人的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价值。  相似文献   
35.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他的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发展客观原因,后者为前者实现自身的扬弃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两者的互动发展中,大同学说的终极关怀呈现出了由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超越与回归,其民族主义的思想也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36.
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试图以教材编制者的视角,从操作机制、教材的建构和参与、教材建构的理念、呈现形式等若干方面,梳理编制和开发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群体在成就教材的过程中所坚持和追求的精神及理想。旨在以开放的心态,抛砖引玉,希望和更多的同仁共同探讨在《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制和开发中,所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拉近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为我们的儿童编制出一生受益的、高品质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37.
中小学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师生的交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借鉴心理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促进态度,通过积极倾听的姿态,对学生能做到积极接纳和关注、共感理解、尊重和真诚,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形成。  相似文献   
3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科学的人文关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位”的价值定位,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是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应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的维度中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9.
浅析杨骚话剧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5年前后,中国的许多作家"渐渐地从徘徊于十字街头,走向充满了血与泪的现实的社会生活,那为具体的经济状况所制约的社会现实"。杨骚的写实主义剧本,透入生命的底层,抓住三类普通市民独特的体征,用四个概括性的主题以部分暗示全体,表现社会人生、关注民生疾苦、揭露时政弊端,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虐待动物事件呈现在人们眼前,作为与人类同为生命体之一的动物,对其究竟要如何予以保护已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话题。在伦理学界,对该问题争执的焦点在于对动物的保护是否必须让动物获得道德主体地位来实现。本文作者试以现代自然辩证法理论为考察角度,在分析动物与人的区别及动物的道德主体化理论之不足的基础上来探析动物与道德的关系,认为动物不可能成为人类道德的主体,动物在道德范畴上仍然是一种客体,我们可以把动物纳入道德的关怀范畴,以达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