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教育   2332篇
科学研究   683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54篇
综合类   15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8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主讲式的课堂授课形式。学习共同体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缔结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共同体来完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机制是一种主动建构、信息加工的过程,即:"1.输入信息、注意保持、认知观念;2.加工信息、内化知识、建构系统;3.改组经验、解决问题、生成能力"。学习共同体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分享、获得知识、生成能力。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功能,会促进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52.
小说史研究于古代小说起有史传说与神话说等,有关稗官的考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研究对小说起源的认知。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考证的剖析,试从先秦两汉化背景的视角透视古小说的起源。  相似文献   
53.
从对二十世纪以来《海上花列传》研究的论著与相关论文的梳理与归纳可知,学界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层化,同时也有许多空间有待我们去开拓。  相似文献   
54.
对建筑物震害原因及结构破坏机理作了简要介绍,探讨了对现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意义并对国内当前常用的加固技术措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5.
在汉字发展史上,两汉时期的字处于古字向今字过渡的完成阶段。20世纪以来,关于两汉的通假字现象,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章针对这一时期两汉通假字的研究状况,分别从传世献和出土献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56.
语境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语境有利于理解和建构单句语篇,有利于理解有歧义性的词和句,有利于明确代词的所指对象,有利于理解语篇中的省略。  相似文献   
5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实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体育科研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认为体育科研工作是推进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提出强化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体育科研工作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8.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59.
王鸣盛是卓然有功于清代学术的考史名家。在广泛校勘史籍的基础上,王鸣盛对十九史所涉及的一系列史实疑点条分缕析,贯穿会通,综合研究,解决了很多典制上的千古疑难,并提出了不少独创性的、为后世广泛取用的史学见解。其考史取证严谨,方法科学,内容广泛,对清代考证学日臻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丰富的考史成果为后人研治古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60.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student voice as it has been represented in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from the 1990s to the present day. Contextualised within an exploration of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that incorporates student voice in the current age of accountability as reflected and understood in academia, we explore issue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issues of process and issues of ownership as they emerge in the literature. We note ways in which these challenges are manifes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ing and in tertiary education. Finally, we survey some recent representations of student voice in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observing something of a shift from earlier conceptualisations of students as a ‘data source’ to a more active involvement as co-researchers and joint constructors of knowledge, progressing toward more active student–teacher partner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