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100篇 |
科学研究 | 33篇 |
体育 | 52篇 |
综合类 | 10篇 |
信息传播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程保华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7(4):81-82,86
对乒乓球击球时间与拍形变化进行研究,能使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击球时间段,通过拍形变化的调整,来完成回击球的技术动作。不同击球时间能产生比赛快慢节奏上的变化;拍形变化的调整能打出不同性质的旋转球,从而争取比赛的主动。 相似文献
32.
Yoichi Ohta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7,35(23):2304-2312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oncoming target velocities on the ability of rapid force production and accuracy and variability of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both force production intensity and timing. Twenty male participants (age: 21.0 ± 1.4 years) performed rapid gripping with a handgrip dynamometer to coincide with the arrival of an oncoming target by using a horizontal electronic trackway. The oncoming target velocities were 4, 8, and 12 m · s?1, which were randomly produced. The grip force required was 30% of the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Although the peak force (Pf) an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RF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arget velocity, the value of the RFD to Pf ratio was constant across the 3 target velocities. The accuracy of both force production intensity and timing decreased at higher target velocities. Moreover, the intrapersonal variability in temporal parameters was lower in the fast target velocity condition, but constant variability in 3 target velocities was observed in force intensity parameter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coming target velocity does not intrinsically affect the ability for rapid force production. However, the oncoming target velocity affects accuracy and variability of force production intensity and timing during rapid for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33.
尹华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5):14-17
计时中断是为探究非时间因素对计时加工的影响机制而提出的一种操纵开关运作机制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基于动物计时的顶峰程序研究,后经Fortin和Masse等修订拓展应用于人类计时研究。系列研究发现在该范式中呈现出期望中断和中断时距等两种效应。期望中断效应基于注意资源在计时加工和监控中断信号源之间的分配而产生;中断时距效应基于中断期间的准备加工影响开关潜伏期而产生。未来研究值得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1)“期待”心理涵义的揭示;(2)基于注意和基于记忆效应的澄清;(3)更广时距内计时中断效应的探究;(4)计时中断触发机制的多维考察。 相似文献
34.
错误结果反馈对追踪任务学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脑追踪任务探讨错误结果反馈(KR)对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影响.抽取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正确KR组、错误KR组、混合KR组(组间性别均衡设计).在第1-3 d,3组受试者练习时分别获得正确的KR、错误的KR,或者获得25次正确KR后,再获得25次错误KR.正确的KR是每次追踪误差的毫秒数,错误的KR则是正确KR数值+10 mm.在第4 d,3组受试者分剐在无KR的条件下,用原任务进行保持测试10次,之后再操作两个迁移任务各10次.显示:KR在一致性时机任务和电脑追踪任务中的作用机理类似,当可以获得KR时,学习者将它作为觉察和纠正操作错误的信息源:错误KR会带来迁移测试绩效的偏差.提示:学习者形成自身觉察错误能力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关键,实践工作者应根据运动情境的特点,合理地提供结果反馈,以促进运动技能的学习. 相似文献
35.
对于非饱和交叉口配时,可以运用W ebster模型,对饱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研究还没有成熟的模型.尝试建立一个基于延误、停车次数及油耗适于饱和交叉口的指导配时模型.实地证明该模型得出的结果与实地改善后的交叉口信号设计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6.
品牌延伸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从消费者如何评价品牌延伸、品牌延伸对原易牌、对广告和市场效率产生何种影响、企业怎样选择品牌延伸的进入时机等方面,对西方学术界在品牌延伸领域的研究作了较系统的回顾。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
38.
信号交叉口行人相位配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号交叉口行人相位配时为研究对象,针对信号交叉口行人和机动车对配时要求不一致以及我国行人相位清空时间不足的问题,借鉴HCM中行人绿灯最小时间和行人闪时间的计算公式,利用交通流理论,分析了行人相位和机动车相位关系,并建立了不同情况下行人信号配时方法,尤其是行人绿灯时间的调整方法.讨论了不同中央分隔带形式和宽度的行人过街方式,对计算参数的取值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建议的行人配时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39.
研究OFDM系统中的同步问题. 通过对LFM信号在分数阶傅里叶域能量汇聚性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FRFT的具有较低复杂度的联合载波频率、采样频率以及符号定时的同步算法.该算法在分数阶傅里叶域对由插入到OFDM符号中的LFM信号所产生的对称点进行搜索,结合FRFT的时移、相移以及分数阶卷积等性质,对3种偏差进行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性能随LFM信号长度的增加而提高,且优于其他同类算法. 相似文献
40.
M·M·尤日内依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385-388
借助于模数完善网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行动的相互学操作工艺为确立网球运动员在与具体对手比赛中安排战术的原则提供了可能性。为了控制复杂的多因素训练过程,必须拥有关于技术、身体和战术方面足够可信的信息,不仅运动员本人,也包括对手,而这些信息是直接在比赛活动条件下收集的。在有效安排比赛战术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拥有关于对手完成技战术行动质量方面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借助于专门的比赛录像,随后经过电脑手段加工而获得的。建立可分析将要遇到的对手比赛活动的数据库,有助于在针对具体比赛安排战术任务时选择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对手在争夺局、盘或整场比赛的关键分时将采用的技战术行动。为了分析与世界优秀网球运动员比赛战术选择对比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应的专项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程度水平的指标下,善于在最少失误的情况下完成技术行动,使得既能在比分有利的条件下,也能在比分不利的复杂时刻条件下实现争夺比分的战术。拥有有关对手在比赛的紧急关头最经常使用的比赛行动方案的信息,可以迫使他使用对于他解决战术任务最好的方案,由此来预测他的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