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4165篇
科学研究   26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79篇
综合类   272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18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35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从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赫斯行动哲学对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思维性引领,意欲展示青年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曲线性生成图谱及其内在的逻辑指认。  相似文献   
92.
在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西方近现代学术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随着"哲学"一词及其观念的传入,"老子哲学"研究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民国时期老子研究的各类文章和书籍中,一个不同于封建时代的老子研究范式逐步被确立起来,其中许多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金声这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册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西思想强烈撞击的时代背景下老子研究的风貌。  相似文献   
93.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对师资队伍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理念;必须转变教育模式,把握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等特征;必须培养较强的教育能力,包括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4.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或“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是近来“中国哲学”界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究其实质,探讨的是相对于“哲学”或“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是否成立,及成立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以作为概念的中国哲学的三个负面效应作为切入点,并采取一一对治的方式,试可对隐含在这一问题背后的深刻内涵,作一次比较全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95.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种形态的变迁,分别是古代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德国古典综合统一的哲学和现代"拒斥形而上学"的批判哲学。哲学形态发展的背后凸现的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逻辑,展现了人类的客观精神→主观精神→主客观统一的精神→批判精神。这条主线体现了哲学的发展与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表现。  相似文献   
96.
孟子道德哲学的实践特质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本质活动,过程性、批判超越性和现实性是实践的三大特质,这些在孟子的道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主要从性善论、政治道德、人伦道德三个方面对比作出尝试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97.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和谐思维与现实国情相互结合的产物。今天,了解和谐思维、和谐思维的哲学基础以及和谐思维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8.
"理趣"诗是宋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历来褒贬不一.应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审视三个方面对宋代"理趣"诗进行文化阐释,通过整体观照,给予宋"理趣"诗一个客观公正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99.
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转折,其最主要的表现是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二元哲学的反对,即反对哲学从思维和存在两极对立出发,主张从人和自然统一的人类世界现实出发进行哲学思维。究其原因:1.它同人的生存方式有关;2.这是哲学本质意义的体现;3.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4.现代社会发展表明,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哲学必须立足于现实。  相似文献   
100.
教育学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争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教育本体论问题本身具有不可消解性,即“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内在地反映了人类本性的历史性和永恒性的统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追求教育有无“本体”或“本质”,而在于对教育“本体”和“本质”的追问方式。基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自身的贫困,教育本体论并不能有效解决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问题。在终极价值上,当代教育哲学就是教育本体论;在次级反思的层面上,教育哲学就是教育观;在当下中国现实中,这种教育观就是主体性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