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3篇
教育   4791篇
科学研究   31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62篇
综合类   35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483篇
  2006年   511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著名作家铁凝的小说《风度》,讲述了在一场奢华的同学聚会上发生的心灵怀旧故事。小说在反思消费主义物化现实的基础上,以浪漫主义的怀旧想象表达了理想的人性之美,体现出现实的人文关怀意义。  相似文献   
172.
心灵美是人美的核心,是人最本质的美。心灵美不仅昭示了人美的社会性,心灵的美化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且使人的美更具丰富性、持久性和深刻性。人要打造自身的美,首先就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3.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其长期的执政实践经验表明,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74.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多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的姿态出现.殊不知,他一生徘徊于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之间,并虚构了一个寄托自己理想的人类社会.然而,不论"仕"还是"隐",陶渊明都保持着"抱朴含真"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75.
意象说浅探     
刘勰的意象说源远流长,从质文关系探讨了"意"、"象"、"言"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流转,以揭示"意象"的生成、变化及美学特征。由于刘勰将"意象"作为质文关系的综合核心看待,所以其"意象"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响了中国古代后起的许多文论学说。  相似文献   
176.
《小伙子布朗》是霍桑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布朗一次黑夜林中之旅的记叙,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从主人公布朗、小说本身、作者霍桑三个层面对对人性的善恶界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7.
通过对丽水莲都区居住区水景设计的现状调查,分析当前水景设计的位置及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试图探索丽水居住区水景在未来发展中的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178.
虽然每一部关于文学原理的教材都从各个角度对文学本质作出阐释,但是迄今仍然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然而这不但没有击退反而激发了今天众多的学者力图对文学本质进行说明的热情。21世纪的头1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围绕文学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进行了两次大争论,关于文学本质的问题仍旧是充满了讨论可能性。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图示为文学本质问题思考多元化,提供了更多讨论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9.
定密行为贯穿于确定国家秘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在法律性质上,定密行为应当属于可诉行政行为,不能当然免于司法审查。因为定密权是国家行政权,定密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行为,是会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而且,定密行为既不属于国家行为,也不属于内部行为。司法审查定密行为的主要内容有:主体是否合法、职责权限是否合法、标准是否合法有据、程序是否合法、裁量权是否滥用、利益衡量是否合法有据、是否应当依法解密或者衡量解密、定密补偿等。  相似文献   
180.
面对文化交往的全球化,重新审视、发展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和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以史论结合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魏晋玄学思想进行思想史的动态考察梳理,着重从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视角理清儒道思想的关系。可以说魏晋玄学思想贯穿了"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思想在碰撞历练中由相融到相斥或超越再到相融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中的儒道兼综和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