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1501篇
科学研究   103篇
体育   82篇
综合类   10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文献[1]的基础上,引入Pitzer三参数对比状态普遍化关系式和Edmister方程式,由最基本的物性数据T_b、T_c和安托固常数计算了25种物质的常沸点汽化热。计算值与实验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  相似文献   
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时代选择,有利于这一过程的时代要素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新时期荣辱观的伦理道德纯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坚持、构建和谐世界的有利因素逐渐增多和科学理论、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等。  相似文献   
33.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化系统发生根本性变革、文学被重新定义的年代。这一时期,文学的雅俗碰撞尤为激烈,雅俗内涵变化尤为频繁。从《新小说》到《玉梨集》,从《小说月报》到《礼拜六》,从京派到海派,每一次文学雅俗身份的重新确认,都是文学对自身的一次再定义,是该时期文学价值重建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雅俗制衡,构成该时期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演进。  相似文献   
34.
杜甫在楼阁诗中,采用虚实结合、情景相融的手法,塑造了孤高偏寒、超脱飞扬和高边清新的三种高楼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普泛关怀,对尘世苦难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35.
语码转换是现代语言交际中的常见语言现象之一,而一定的交际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的。笔者从社会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的动机进行了分类分析,以期加深人们对该现象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为有效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36.
加强师德建设是我国当前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37.
伪译本在被揭穿之前是作为译本存在并得到目的文化认可的,有些伪译本在本国文化中风靡一时,甚至促进了文学样式的革新。伪译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局域文化或文学缺失,受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影响,有利于异质文化的合法传播。虽然它与真正意义的翻译毫不相干,也不可回避地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38.
根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我们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发现了动量词、名量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之间的组配存在着一种不完整的关联标记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对“V 数词(一) 动量词 N”结构作出细致、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39.
ABSTRACT

Background Research suggests that negative peer interactions that compromise student safety and wellbeing often occur in spaces at school that are not easily visible, not adequately monitored, overcrowded and/or relatively unstructured. In a large online survey conducted in Swedish schools by the anti-bullying organisation, Friends, a small proportion of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felt unsafe in the school canteen and responded to a question about why they felt unsafe there. As the canteen is often reported to be a space where negative peer interactions, such as harassment, bullying and other forms of school violence, occur,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y negative peer interactions occur there, we we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why some students perceived their school canteen to be an unsafe space.

Purpose Taking a soci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our aim was to investigate why students reported feeling unsaf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canteen.

Metho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is question, we analysed 1,547 responses from students in Swedish schools in grades 3–6 (ages 9–12). The responses were from the anti-bullying organisation Friends’ online questionnaires from 2011 to 2016. In the responses, students who indicated that they felt unsafe in the school canteen explained why they felt this way. Data were analysed qualitatively, using a six-step thematic approach.

Findings The analysis identified four key themes: Space constraints, Time restrictions, The risk of social blunders and The negative actions of others. We discuss the findings in terms of the macrosystem, exosystem, mesosystem and microsystem.

Conclusions In matters of student safety and wellbeing, we argue that it is not only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social context, but also how that context is interconnected with environmental and structural elements.  相似文献   
40.
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固然有其自身利益的驱动,但也和我国目前与证券市场有关的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其他参与包括证券公司,会计师事所等中介机构的不规范运作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问题,应在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与证券市场有关的监管制度,监管体系和监管手段,强化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外部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