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798篇
科学研究   32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48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922.
为主动适应我省特别是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明确了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基本规格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重组、调整教学内容。学校每一次对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都积极尝试、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改革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923.
本文以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史为参照。对百年师范的发展作简要梳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文革前的弘扬新学、奠基师范时期;文革后的开拓创新、续写华章时期;进入21世纪的迎难而上、负重前行时期。反思严谨务实的教风学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严格的管理制度、浓郁的师范文化等优良传统。指出师范学校应该与时俱进,保持自己的特色,尽早融入高等教育序列、大师范行列。  相似文献   
924.
福建省福州幼儿师范学校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几所幼儿师范学校之一,至今已有93年的历史,而开办幼儿教师教育的历史则已长达110年。学校经历了我国幼儿教师教育体系的萌芽起步、形成创业和改革发展三个阶段,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形成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办学特色;如今正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饱满的热情迎接我国学前教育和学前教师教育发展转型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925.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对其整体研究进行宏观把握,对其历史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发现建国70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仅涉及内容介绍、简评与编写建议及其政治功能;在发展阶段,已经拓宽至教科书的应用、编审、经验总结及高中教科书研究等方面;在深化阶段,关注多科目、多版本及教科书选用制度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其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研究视角不断增加,整体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但仍存在着研究科目选择偏重文史类科目,对其他科目的研究较少,研究中缺少对教师与学生两大使用主体实然性的关注,研究视角仍缺乏多样化等问题。这是该领域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26.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30年之初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经历了探索、发展和深化阶段,成效明显:思想建设不断升华、发展的量与质不断攀升、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培训工作不断加强、红色网站不断涌现、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建设不断拓展、作风建设不断强化、民办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得到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搭建全国高校党建会的平台、确保经费投入、党建工作网络化、加强学生党员先进性的建设、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学生党建研究的兴盛、共青团"推优"的加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生党建等。  相似文献   
927.
(Re)conceptualising student engagement: Doing education not doing tim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tudent engagement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important precursor to student learning. Engagement, especially in the so-called problematic middle years, is now at the centre of mainstream education discussion and debate. Each discourse produces its own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what really defines student engagement. Three contesting epistemological constructions of student engagement are identified, seeking to answer three linked questions: whose conception of engagement is most worthwhile; what actually are the purposes of engagement and who benefits (and gets excluded) from these purposes; and finally how might we conceive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win goals of social justi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928.
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和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30年(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稳步推进、曲折前行和遭受重挫三个时期.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立场路线、内在精神、外部影响、运行状态和结果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过程性特征和变化趋向.  相似文献   
929.
先秦散以历史散和诸子散的庞大气势和精妙笔法立于中国散的源头,该着重对历史散和诸子散的高超写作艺术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930.
Childcare within Australia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reform as a resul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ly mandated Belonging, Being and Becoming: 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EYL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DEEWR]. 2009. Belonging, Being and Becoming. 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 The EYLF articulate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f the child through its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Educators are required to promote these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with children aged from birth to 5 year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from a research project that sought to investigate how educators appli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learning outcome two of the EYLF (children are connected with and contribute to their world).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was educators working with children aged two to three years within childcare centres operating on school sites, in metropolitan Western Australian. The research design was qualitative and situated within the interpretivist paradigm. Observations were used as the method for gathering data and these were analysed through a process of coding.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bservational findings of educators’ practices within learning outcome two. Composite vignettes from the voice of the child are included to present the observational findings. In centralising the voice of the chil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are made explic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