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483篇
科学研究   10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45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考察表明,我国“普九”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学校负债严重、教师收入偏低、班额和校均学生人数太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主要是“普九”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国家“普九”经费数额远远不够,许多学校是迫于压力而借债“普九”等。  相似文献   
82.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建。  相似文献   
83.
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本文采用语言学统计方法,对6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衔接手段的测试,以了解外语习得者理解衔接关系时的思维过程及所使用的策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衔接手段中,替代是最难的,其次是省略和照应,最容易的是连接;理解不同衔接手段的能力之间没有相关性;学生对衔接手段的整体理解能力较弱。由此可见,衔接手段对于深刻理解和构建语篇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基于这一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基于过半可信原则的三I算法模糊控制器及其响应能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给出了49个模糊蕴涵算子基于过半可信原则的三I算法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这49个模糊蕴涵算子基于过半可信原则三I算法构成的单输入单输出和双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器,并分析了它们的响应能力.结果表明:在这49个模糊蕴涵算子中,只有一个模糊蕴涵箅子基于过半可信原则三I算法构成的模糊控制器具有函数的泛逼近性;另有一个模糊蕴涵算子基于过半可信原则三I算法构成的模糊控制器近似为拟合函数;44个模糊蕴涵算子基于过半可信原则三I算法构成的模糊控制器只具有阶跃响应能力;3个模糊蕴涵算子基于过半可信原则三I算法构成的模糊控制器为未定型.  相似文献   
85.
个性问题也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精神问题。对人的个性的研究和探讨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当代。以解释学的眼光来探究个性问题,是个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着)立足于个性与理解之间的内在关联(系)研究个性,(奠基)开始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特别是他的天才论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施莱尔马赫在康德天才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普遍(的)个性解释学理论,为后来的哲学解释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86.
教育理论的普适性思想是研究者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与信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最大危害在于扼杀了理论或教育研究的多元化.普适性情结来源于人们对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形而上"的"科学"认识,体现在研究者对其研究成果的表述中,同时也体现在一些研究者的霸权行为中.实践表明,教育理论在移植过程中的扭曲及教育理论的境遇性,使教育理论的普适性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情境理性也许是我们面对教育理论的合适态度之一.  相似文献   
87.
88.
以Chomsky的原则和参数为视野。介绍第二语言研究涉及的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可及性.检讨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和参数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检验。  相似文献   
89.
刘刚 《职大学报》2012,(2):31-37
对等互报是墨子兼爱伦理思想的价值准则与动力机制。首先,墨子对当时所处社会的现实矛盾与冲突作了两个层次的区分:社会失序属于政治学范畴,道德沦丧属于伦理学领域,而它们都与恶性循环的回报方式密切相关。其次,在得出社会失序根源的认识基础之上,通过"兼以易别",墨子将对等互报这一社会原本存在的人际交往方式纳入到兼爱伦理思想之中,并对其做了道德价值的改造与提升,不过这只是理论上的准备。最后,由于兼爱伦理的实践品格,要求墨子必须阐明兼爱原则在对等互报运行机制下,如何解决实然与应然怎样统一的实践难题,为此,墨子赋予了兼爱伦理以功利、他律、公义和普遍性多重特征。重温墨子的这些思想,对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如何建起客观、平等、公正和现代社会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dolescents use the Internet not only to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distant relatives and friends but also to create new relationships online; some of these friendships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ir social circle. Research has focused mainly on 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existing relationships or the nature of online-only ties, so studies compar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relationships are missing.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bridge this gap. In keeping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social association, we argue that the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s dependent on duration and diversity of topics and activities carried together. Time is important, as it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llective shared history and identity. Intimacy develops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in shared activities and discussion of diverse issues of personal concern. Usi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adolescent population in Israel, we find that closeness to a friend is a function of social similarity, content and activity multiplexity, and 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Friendships originated in the Internet are perceived as less close and supportive because they are relatively new and online friends are involved in less joint activities and less topics of discuss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