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80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所有渝西生活歌谣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理想和虚构的成分极少,非常地贴近生活实际,并且是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反映了寻常百姓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92.
为更好地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对上好不同年级的体育“跨头课”提出了教师首先要在理出教材头绪的基础上,制订出教学进度计划,并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学生,及时调整教材,既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又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3.
“五四”时代汪静之在关于《蕙的风》的一场争议中引起全国瞩目,但在30年代后几乎淡出视野。1957年他的诗集经删改后重版。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所见的已非汪静之本来面貌。最近出版的《汪静之文集》搜集了久已绝版的文献和初次面世的作者手稿,对《蕙的风》和《寂寞的国》则恢复了其“五四”时代初版的原貌。本文讨论的是汪静之作品的解读史、汪静之删改作品的历史语境以及我们恢复汪静之作品原貌的理由。而汪静之的解读史同时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曲折轨迹。  相似文献   
94.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95.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作为文章一部分的标点符号表意上都是相同的.人们无意或有意利用标点符号造成句子歧义,并由此生成了许多幽默、趣话,甚至误解.这方面的实例在英汉语言中不乏见.本文就此给以论述,并旨在说明标点符号小,但作用很大,使用时务必谨慎.  相似文献   
96.
教育问题从来不能与政治问题分离,教育政策也一向与政治政策紧密关联。以瑞士直接民主与多元语言在教育中的使用的两个典型特征这一崭新视角为案例,对教育民主与公平进行新的探讨,在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基础上重新达成公正的交流与平等的共识,这是一个国家民主的基石。  相似文献   
97.
刘禹锡作为中唐独具特色的诗坛大家,其诗能于韩孟、元白诗派之外独辟蹊径,影响了晚唐乃至整个宋代诗歌。而刘诗传播的高潮时期正是在宋代,因而宋人在刘禹锡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诗学观值得关注与探讨。宋人刘诗观可概论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治讽刺诗:欲拒还纳之“怨刺”;其二,咏史怀古诗:精警深微之绝唱;其三,民歌体乐府诗:“奔轶绝尘”之天籁。可见宋人经过初期长达百年的仰视与模仿以后,已能冷静地阅读和分析唐人诗歌,从而拓展出了一套宋人自身的有关唐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98.
国人自著文学史自窦警凡始,对后来文学史著述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北方的林传甲和南方的黄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接受了日本( )川种郎的影响,创造性少.黄人在文学史观上有较大的突破,不仅注意到文学发展的量变进程,也注意到文学史进程中的质变和突变,其文学观至今仍有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但他的<中国文学史>因坊间没有印行,仅为东吴大学堂教本,故流传不广.  相似文献   
99.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校勘、训释群经与诸子以及归纳古汉语的“文例”方面。他继承了乾嘉皖派汉学的学术风格和治学门径,又将其与自己校勘、训诂古文献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优长,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其治学思想和方法毕竟还属于传统学术范畴,自身局限亦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0.
将班主任理解为“各科教师教育影响的统一者”,是对班主任“纽带作用”的曲解。各科教师的教育影响既不需要统一,也不可能统一,而且也不应该由班主任来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